推动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走深走实是省社科联义不容辞的职责,为充分发挥湖北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优势,发挥新媒体作用,深入宣传新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舆论,进一步打通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推动新思想、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哲思涵养社会,用智慧润泽人心。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充分激发广大社科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湖北省社科联在全省广泛开展了“最美社科人”推选宣传活动。
为努力构建湖北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共享共同体,提高社科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社科理论普及,营造学术氛围,凝聚学者研究力量,整合高校公共资讯和学术研究资讯,与高校联动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学术研讨会、科普讲座等活动,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湖北力量。
1935年生,海南省乐东县人。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曾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语言学会会长。 代表作有 《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专题》。
1942年2月生,湖北红安人。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长期从事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框架构筑和明清文化史。研究工作中沿着微观辨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的理路,就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论题进行考究。 多部论著被译为英文、日文、西班牙文、韩文。组建了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心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研究机构。 代表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中国文化生成史》《新语探源》《“封建”考论》《张之洞评传》《辛亥首义史》等。
1926年生,安徽芜湖人,祖籍浙江湖州。 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 (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历史系,曾任教中原大学,后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至今,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 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1984一1990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第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培养和影响了一批活跃于国内外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中青年知名学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华中师范大学池田大作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在辛亥革命史、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2021年5月28日8时15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5岁。
湖北省教育厅部署2023年“十大行动” | 134.9 | |
湖北高校迎来返学潮 | 100.3 | |
推进教育数字化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 76.9 | |
事关开学!湖北多所高校发布通知 | 55.7 | |
武汉一高校将土锅做饭列为必修课 感悟每一份粮食的来之不易 | 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