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精神追求的灯火

2017-04-15 19:30   《求是》2017/8   计永超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年春节以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一股收看诗词竞赛、谈论诗词达人、欣赏诗词经典之风向我们悄然袭来。《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从中国数千年诗词中选择具有当代意义的经典名篇名句,运用新传媒思维、方式、技巧,把竞赛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唤起了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赢得了高收视率、高美誉度。这一热潮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致敬,更是我国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点亮了精神追求的灯火,契合了社会精神需求的时代脉搏。

一、深刻把握社会精神文化的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科技水平正逼近世界发达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一个负责任的强大中国正在崛起。特别是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呈现诸多亮点,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如此深刻的历史变化、如此全面的经济转型、如此巨大的社会进步,人们的精神世界必然十分活跃,对精神文化需求必然会跃升到历史新高度。可见,出现这样的新高度新需求绝不是偶然的。

它根植于“四个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没有自信就没有生机,新的自信焕发新的渴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现在,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更加自觉,我们在精神文化需求上势必比过去任何时候也更加强烈、更加紧迫。

它得益于文化建设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品较为丰富,人们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尤其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珍视,对外来文化鉴别力明显增强,更加喜爱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目前,我国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亟需推出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多姿多彩、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它发轫于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当下,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休闲时间大大增加,需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内涵美”,需要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中国诗词大会》应运而生,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令全国男女老幼无不喜爱,是全社会精神文化新需求的一个重要标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