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社科名家(第一卷)》节选 刑福义:春夏秋冬的感悟

2017-04-30 11:31     

1998年,邢先生写了一篇《年年岁岁春夏秋冬》的散文,发表在当年11月22日的《海南日报》上面,此文开头写道:一年又一年,一岁又一岁,人的一生要经历数十个、百把个春夏秋冬。人要立志。人而无志,虚度时光,愧对人字。立了志,就要求成,人字的一撇一捺,如果把立志比喻为一撇,那么便可以把求成比喻为一捺。只有一撇是丰满粗壮的,一捺同时也是丰满粗壮的,人字才能丰满粗壮地站立起来,突现出来。不然,就只是一个疲软的人。立志求成的条件是什么?用个形象的说法,可以概括为“春夏秋冬!”

接着,邢先生分三个部分讲说他对“春夏秋冬”的感悟。听其言,观其行。让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说的,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一)一解春夏秋冬

邢先生说:“春夏秋冬是个时间概念。春夏秋冬意味着一年有四季,四季共有十二个月,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天。做什么事,做一天两天,做十天半个月,这还是比较容易的。要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就不容易。这就需要坚持不懈,需要韧性和毅力。”

1994年3月中旬,他收到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3月3日的来信,信中说,为了纪念《马氏文通》出版一百周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拟出版一套包括四部专著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丛书”,由季羡林先生任主编,希望他能撰写其中的一部《汉语语法学》。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学术远见,有干大事业的魄力;他的第二个反应,是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担任这套丛书的主编特别合适,特别有推动力。因此,他很快就答应了下来,并且跟出版社签订了合同,限定于1996年6月交稿。从此,他给自己立了“法”:一年多时间里,每天平均为这部书写一千字。假若哪一天没写,第二天一定得补起来。孤立地看,一天写一千字,这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实践起来,并不那么顺当。别说他的本职工作和各种杂务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光是外出开会,一年里就有好几次,思路常被打断,根本无法保证写作的连续性。为此,他感到苦恼。然而,苫恼归苦恼,一天一千宇的要求他没有放弃。不管是因为有事,还是因为外出,只要哪一天或哪些日子没写作,他就加大工作量,算算耽误了多少天,然后补写多少个“一千字”。在他看来,如果放弃了这个要求,就等于自己为人做事的失败。1996年11月,他的40.3万宇的《汉语语法学》按时出版。后来这部书多次印刷,多次获奖。从这件事中,他品味到了“锲而不舍”的苦辣酸甜。

(二)二解春夏秋冬

刑先生说:“春夏秋冬又是一个气候概念。春夏秋冬意味着有春天也有夏天,有秋天也有冬天,有鲜花和温暖,也有冰雪和严寒。这就要求能够应变,经得起各种考验。在困难面前,要学会自己考验自己的定性和承受力。‘百折不挠’这几个字,对于人生实在太重要。”

1997年2月5日,在快到除夕的时候,他夫人忽然中风瘫痪。一到武汉陆军总医院,医院便下了病危通知。他夫人在医院住了大半年,接回家后又不断变换法子治疗,然而,病情却越来越严重,从生活不能自理,到只能躺在床上,拖了将近16年,于2012年5月5日晚上去世。他儿子在美国工作,他女儿在上海工作。幸亏请到了一位非常好的阿姨,照顾病人的重担由他和阿姨挑了16年。

病人住院期间,阿姨在医院陪床。邢先生每天跑医院,中午一趟,晚上一趟,给病人送饭,送换洗衣服,不管是否刮风下雨,200多天从未间断。夫人出院回家以后,给病人吃药、换“尿不湿”,给病人翻身、治褥疮,给病人喂饭、喂牛奶、喂水果这些事情,邢先生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除了照顾病人,邢先生还要一边坐在电脑前面写论文写著作。

平时,邢先生尽量不离家。但是,在学校,他还担任看好几个职务,诸如校学术委员会成员、校学位委员会成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语言所所长、研究中心主任、《汉语学报》主编等等,免不了要开会;他每年都要带博士生,免不了要指导。在校外,有全国政协会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评审会议、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会议等等,不能不出席,免不了要外出。特别是,国外和境外,有时有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不能不去参加。

邢先生说,困难可以压倒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在这16年的时间里,他要求自己:一定要挺住!学术上一定不能停下或放缓前进的步伐!他承担了十来个国家和教育部的研究项目,只要一有空隙,他就立即坐到计算机面前,写起书文来。他的电脑中,有两个文档记录他的论著。一个文档是“书文上1957-1996”,一个文档是“书文下1997-今”,为什么这么分呢?因为他夫人病倒的时间是在1997年。后一个文档,记录的是他太太病倒以后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章。查看第二个文档,可以知道,太太病倒以后,他一共出版了16本书,其中个人独著为6本;一共发表了大小文章224篇,其中有不少是万字文。个人独著的书有《汉语复句研究》(2001年),《邢福义选集》(2001年),《汉语语法三百问》(2002年),《语言运用漫说》(2005年),《语法问题追踪集》(2008年),《语法问题献疑集》(2009年)。重要文章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V为双音节的。V在了N。格式》《汉语小句中枢语法系统论略》《关系词。一边。的配对与单用》《说名词赋格》《说“兄弟”和“弟兄”》《“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说“V一V”》《小句中枢说的方言实证》《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的验证》《小句中枢说的方言续证》《说“句管控”》《“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误用与误判的鉴别四原则》《“起去”的普方古检视》《社会公益对学风文品的规约》《拟音词内部的一致性》《承赐型。被。字句》《研究观测点的种选择——写在。小句中枢"问题讨论之前》《语言学科发展三互补》《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西游记〉中的“起去”与相关问题思W》《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归总性数量框架与双宾语》《新词语的监测与捜获》《“人定胜天”的古代原本用法与现代通常用法》《从研究成果看方言学者笔下双宾语的描写》等等。

艰难的16年,他不但没有趴下,反而更为挺拔,表现出了巨大的定性和极强的应变能力。人啊,在困难面前,一定要学会坚守,学会担当!

(三)三解春夏秋冬

邢先生说:“春夏秋冬更是一个发展概念。一个春夏秋冬之后又出现一个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万象更新,循环往复,不断上升。人啊,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历程中,要不断地有新的开始,不断地站到新的起跑线上。”他又说:“我体会,《周易.乾》里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教给我们这样的道理。”

1988年3月至5月,邢先生到美国夏威夷大学讲学。期间,他看到了美国的学者们都在用“电脑”写文章,用“电脑”査资料,用“电脑”给学生上课,于是回国后,就一直琢磨着这个“高新科技”。1990年,在家庭经济窘迫的情况下,他咬着牙买了第一台“奔腾286”。当时,他住在老校区的教工宿舍,离学校所在地桂子山比较远。没人教,怎么办?自己学!他每天坐在电脑前,不停地“试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操作失败,他不但没有放弃,而且更坚定了“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决心。他成功了!1995年出版的《语法问题思索集》,初稿就是在这“奔腾286”上“敲”出来的。学会了电脑,他如虎添翼。近十多年来,他能出那么多的成果,跟找到电脑这个“助手”分不开。如今,78岁的邢先生,电脑操作水平更高了。他能熟练使用语料库查找语料,会自己用绘声绘影软件编辑视频资料、剪辑录像。他在国内外作学术演讲,都是自己制作PPT。其PPT之精美,别说是老一辈的学者,即使是“很现代”的青年们,也自叹不如。

1999年8月,发表了关于邢先生的文章《新世纪的呼唤》。他指出:21世纪即将开始,感受着新世纪的呼唤,人类将以更加辉煌的篇章谱写出新的历史。对于中国语言的研究工作者来说,新世纪的呼唤是什么呢?按个人的十分粗浅的体会,特别应该强调“两个意识”和“两个沟通”。所谓“两个意识”:一个是世界意识,一个是现代意识。所谓“两个沟通”,一个是自然语言研究内部的沟通,一个是自然语言研究同计算机应用研究的沟通。我们固然需要不同方向的研究专家,我们也希望专家们尽可能地搞一些跨界性的研究。更进一步地,还必须沟通自然语言研究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

2007年,《语文研究》刊登了邢先生的文章《新词语的监测与接获——一个语本体研究者的思考》。他写道:“本文从汉语本体研究的角度,就如何监测与搜新词语的问题提出若干思考意见。包括三个部分:1)从'粉丝'说起;2)关于踪相对新词语的问题;3)新词语监测工程及其实施方略。”他指出:“在中文信处理中,在新词语的监测与接获问题上,必须同时依靠两支队伍,一支是从事计机信息处理的学者,一支是从事汉语本体研究的学者。”诚然,汉语研究者不懂或本不懂相关工程技术问题,但是,可以从本体研究的角度提出意见。没有这方面意见和由此而引得的相关成果,极难取得理想的成效。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制工程及其实施”提出了具体方略,表明了在他的知识结构中已经出现的因素了。他是在做着学科交叉研究的尝试!

(四)结语

在《岁岁春夏秋冬》的末尾,有个“结语”。邢先生写道:“总之,春夏秋冬这个概念对于一个人的立志求成具有多方面的启迪。这个概念启示我们,要有韧性,不然些持不了春夏秋冬;要有承受力,不然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春夏秋冬;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然跟不上永远发展着的春夏秋冬。‘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里头,蕴含着很深很深的哲理。”先生的感悟,激励我们发出强烈的誓言:“人要立志,不能愧对‘人‘’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