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辉:盲道“新用途”是个冷笑话

2019-03-29 11:54   《湖北日报》   李思辉

我国约有500万盲人,武汉也有约7万名盲人。但很多人几乎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盲道等基础设施还不够通畅。虽有盲道,并没有多少盲人会真正使用。

一则关于盲道“新用途”的吐槽贴近日引发网友热议:拿着手机的“低头族”专门沿着盲道走,就再也不怕撞树、撞墙、撞电线杆了!这个“冷笑话”,也道出了盲道或被占用或沦为摆设的尴尬处境。

记者走访武汉三镇,发现盲道“名存实亡”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表现得比较突出。武昌区翠柳街,一条百米短街上,数一数就有21台车“骑”在盲道上,让人无路可走;在江汉路汉兴街,一个个木制花箱紧贴盲道摆放,花箱棱角1米高,如果有盲人沿着这条路走,很容易发生擦碰;据媒体报道,武汉盲人黄建国从西马路菜场买完菜准备回家,因为盲道被施工占用,一脚踏空掉到台阶下,右脚骨折……

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1961年美国制定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盲道首次被正式提出。1991年北京建成国内首条盲道,随后包括武汉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建起盲道设施。是否拥有完备的盲道体系,不仅是一座城市基础设施质量的重要考核标准,也是一座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盲道虽然铺设了,日常维护却并未跟上,很多民众也不了解盲道的用途,不清楚占用盲道给盲人出行造成的巨大不便以及可能导致的危险。

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它们就像盲人的眼睛,是盲人顺利出行的重要保障。占用盲道,实则是对盲人群体应有社会资源的一种挤占。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不论是机场、车站,还是街道、公交,无障碍出行的人性化措施司空见惯。我国约有500万盲人,武汉也有约7万名盲人,但很多人几乎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盲道等基础设施还不够通畅。若无专人陪护,盲人在城市里出行还很困难,以致很多盲人很少出门,虽有盲道,并没有多少盲人真正使用。

关爱盲人,需要落实到配套措施和“保障盲道畅通”等具体行动上。每一个商户、每一个机动车驾驶人,都应有一种绝不占用盲道的自觉性,有关部门也应着力改善城市停车资源紧张的问题,避免停车难助长乱停车;每一个施工管理者,都应有一种确保“盲道优先”的主动性,不能先挖了再说;每一个市民都应有一份反对占用盲道的人文情怀,遇到类似情况及时劝阻或者致电反映,确保盲人朋友以及其他残障人士都能顺畅地出行。从保障盲人安全出行等具体事情入手,涵养助残意识,提升文明素养,彻底排查盲道损毁和被占用情况,确保盲道条条完整、路路畅通,确保盲人朋友们可以放心走在街头,感受城市的盎然春意,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