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勇:鄂西山区的血染风采

2019-06-03 06:42   《采花陵》   张泽勇

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欣喜地读到作家曹宗国新著长篇纪实小说《采花陵》。这部反映湖北五峰县解放初期建立保卫新生人民政权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倾情献礼之作。《采花陵》是根据亲历者口述和党史资料编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书中记述的那场英勇悲壮的斗争,是在解放五峰县境,建立人民政权的过程中发生的。其间发生的采花山区的土匪叛乱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和当时整个西南地区出现国民党特务策动敌伪残余势力反革命暴乱相关联的。作品详细记述了潜伏在五峰西部山区国民党特务和逃亡国民党军官以及伪乡保人员、恶霸地主勾结土匪发动叛乱的过程,重点书写了采花区委政府的干部战士在遭到叛乱匪徒大规模反复围攻的险恶情况下,一面派人向县委报告,一面誓死坚守区政府,同疯狂的匪特血战了三天三夜,直到上级增援部队赶到,终于镇压了叛乱,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这些都是当年人民群众迎接解放的真实写照,是五星红旗升起在鄂西群山的血染风采。《采花陵》作为纪实文学,在纪实的文学性和文学的纪实功能上有所探索,它本着纪实的原则,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作品以紧张激烈的情节推进,展现出矛盾冲突的尖锐和战斗的惊险曲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雷霆万钧风卷残云的宏大历史背景上新组建的中共武陵县委、县政府和工作队与国民党特务策动地主恶霸匪帮发动武装叛乱之间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解放军进山清匪反霸;紧锣密鼓地叙述匪敌发动暴乱的阴谋诡计和险恶布阵,着重描写镇压叛乱中敌我双方的生死较量,浴血奋战,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作者倾情讲述的两次血战:暴乱匪敌伪装抬棺送葬,偷袭区中队牛庄班战士驻地,大部分战士猝不及防激战牺牲,战士江凯拼死血战重伤跳崖后被一农妇救回家医治;接着是区委书记刘长树和区中队长牺牲后,区委政府的干部战士仍然坚守区政府,同围攻的叛匪激战三天三夜,上级派来的干部战士突破敌人的阻击火速增援,终于镇压了叛乱。正是由于作者巧妙运用聚焦式结构和营造悬念等表现手段,强化了戏剧性冲突,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使得这部纪实作品显得格外英勇悲壮,惊心动魄,震撼人心。

同时,作者在处理历史题材时,特别注重环境描写、氛围的渲染、人物刻画、细节的描写,发挥文学艺术的功能,塑造出光辉的英雄形象,展示不可磨灭的思想光芒。

作者真实地再现土匪叛乱的凶险严酷环境,通过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反衬出英雄先烈坚定的信仰和对人民的忠诚;同时也通过红军家属、贫苦农民和土家义士救助重伤战士,从匪群中抢回、埋葬先烈遗体,主动参加反击匪敌围攻区政府等,如实反映出人民群众渴望翻身解放的世道人心。《采花陵》着重描写的区委书记刘长树的革命豪情和斗争精神、区中队指导员王海青的坚定信念和智勇双全,都鲜明地展现出当年那些“解放者”的光辉形象,给人印象尤其深刻。而当地民兵英雄陈其雄的形象,则代表着觉悟的贫苦农民具有的独特的个性。青年猎人陈其雄疾恶如仇,本来与同村姑娘袁世英从小相亲相爱,正准备提亲结婚,袁世英却被恶霸王昌虎强行霸占。陈其雄仇恨至极,急切盼望有朝一日打倒恶霸地主救回爱人。在这次平叛中,陈其雄在区政府危急之时主动进入,同干部战士一起坚守阵地,后来又和袁世英双双联手,协助平叛的解放军打死了穷凶极恶顽抗到底的匪首。尽管陈其雄和袁世英一度被人误解,但倔强的他不为所动。这种敢爱敢恨、追求解放、向往幸福的充满人性和命运感的描写,可以说是这部书血与火残酷战斗描写中最为柔软而又意味深长的一页。

作品中描写的云台区中队文化教员鲁真华的形象,则闪耀着深化主题的思想光芒。作为青年学生投身革命的区政府干部,鲁真华胸中燃烧着建立新中国向往新社会的革命激情。他按照女友肖静信中的描述亲手制作了一面新中国的国旗,升起在区政府的屋上。当土匪围攻区政府将旗杆打断时,鲁真华冒着枪弹爬上屋顶,重新固定国旗,枪弹击中了他的胸膛,可他仍然死死抱定旗杆,跪在那里一动不动。他抱定的不止是旗杆,而是英雄先烈对新中国的憧憬和不可征服的革命信仰。正如作者在跋语中所说,英雄和先烈们“用生命和热血为人民政权奠基,用理想和豪情为新中国升旗,他们的壮烈永远彪炳着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他们的碧血化作了万里江山的流光溢彩,他们的英灵永久是青山白云的丽日朗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