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芬 郭鹏 等:进一步释放农村基层反腐红利

2019-06-03 06:54   中国农村研究院   张会芬 郭 鹏 任 路

【报告要点】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随着基层反腐向纵深推进,反腐斗争的“加法效应”逐渐转化成国家发展的“乘数效应”,基层反腐切实提升基层群众获得感的“民生红利”、促进农民公平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红利”红利,激发了农民对党和国家领导的“信心红利”,由此可知,农村基层反腐作用不容轻视,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反腐败工作。为此,课题组建议:完善基层反腐制度,加强审查惩处力度,整合监督检查资源,以此进一步释放农村基层反腐红利。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然而,基层群众身边的小贪小腐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剥夺群众的获得感,降低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因此,必须切实解决好侵害基层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究农民对基层反腐的态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观察”平台,于2017年7-9月在全国范围内围绕“农民对反腐败的感受和评价”开展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反腐取得了显著成效,反腐斗争的“加法效应”逐渐转化成国家发展的“乘数效应”。反腐红利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民生红利”、增强农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红利”,激发了农民对党和国家领导的“信心红利”,由此可知,基层反腐作用不容轻视,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层反腐工作。为此,课题组建议:推进完善基层反腐制度,加强审查惩处力度,整合监督检查资源,以此进一步释放农村基层反腐红利。

一、反腐“民生红利”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推进,党和政府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明显的改变,更多的惠农政策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在民生领域的反腐成效中,农民认为被惩治的腐败官员数量没有变化、稍有增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农民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满意度评分逐渐提高,依次为3.96、4.03、4.21分,且农民对其他涉农政策的满意度均表现出相似的趋势。此外,过去五年,检察机关在涉农资金管理、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扶贫等民生领域共查办“蝇贪”62715人。国家反腐败的力度与效果影响着基层农民对各类涉农政策的满意度。

在农民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上,当农民对腐败官员被惩处的现象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时,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占比也随之逐渐增加,依次为59.50%、71.20%、90.90%,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从历年的数据比较来看,2012年至2016年,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满意度逐年提升,分别为75.00%、81.00%、88.40%、91.50%和92.90%,五年内提升了17.9个百分点。可知,反腐切实提高了农民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每少一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就会增加一分,反腐成果正不断释放着“民生红利”。

二、反腐“公平红利”

反腐是缓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减压阀”,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农民对社会问题的评价来看,对腐败官员被惩处现象非常满意的农户,认为社会非常和谐占比24.59%,认为社会贫富差距非常严重的比例是27.90%;而对腐败官员被惩处现象很不满意的农户,认为社会非常和谐的比重下降到12.50%,认为社会贫富差距非常严重的比重增加到50.00%。从农民对社会的安全感来看,农民对腐败官员被惩处现象表示非常满意、很不满意时,担心当地社会治安占比分别为4.70%、12.50%,后者比前者高出7.8个百分点,即农民对政府惩处腐败官员现象的满意度与其对社会的安全感二者总体上呈正相关。整体而言,基层反腐败提高了农民对于各类社会问题的感受和评价。

反腐倡廉建设有效遏制了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提升了基层农民群众的公平正义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2017年,全国各地加强整治农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如,惩处黑龙江井堡村干部套取村机动地粮食补贴款;惩处湖南省马家坪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伪造公益林补贴款并私分等不公平案件,都使得农民群众重拾对公平正义的信心。

三、反腐“信心红利”

基层反腐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之基。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农民对国家发展的信心。2017年农民对国家发展有信心所占比例是95.50%,对比2013年该占比为91.64%,信心度上升。当农民认为被惩处的腐败官员数量没有变化、稍有增加、明显增加时,农民对国家发展很有信心的占比分别为30.79%、46.80%和67.70%,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切实增加了农民对共产党领导的信心。五年前,农民对共产党领导有信心占比89.19%,当前这一占比高达95.50%,提高了约6个百分点。当农民对腐败被惩治的现象非常满意时,对共产党的领导很有信心占比为76.00%,而表示很不满意时的同一占比仅为37.50%,不足四成。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五年来,基层通过反腐斗争,提高了农民对国家发展和对共产党领导的信心。

借助于反腐败,农民对于国家发展和共产党领导充满信心,同时期待未来的党风廉政建设能够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问卷调查显示,2017年,89.20%的城乡居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比2012年提高29.2个百分点。

四、多措并举,进一步释放农村基层反腐红利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在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同时,又提出“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反腐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持续推进构建农村基层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基层反腐制度,筑牢“廉政墙”

善治需良法,遏制腐败最关键的是要依靠制度的力量。一方面,在宏观层面,要顺应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现实需求,推进完善农村基层反腐败的制度建设,理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机制,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加强对基层干部权力的制约,实实在在堵住群众身边“微腐败”的缺口,织密“反腐电网”。另一方面,树立“靶向治疗”思维,突出源头治理,把准基层腐败问题的关节点和要害处。以农村基层发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来建章立制,根据具体的问题清单来对症下药,充分考量制度反腐的操作性和实效性,让制度更“接地气”,使得农村基层反腐精准有序、标本兼治。

(二)加强审查惩处力度,紧绷“高压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首先,农村基层反腐还需再加一把力,加大执纪执法力度。坚持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严格责任追究,强化问责力度。在发现线索后,第一时间在基层开展线索核查、现场处置,真正实现在基层反腐的直查快办,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农村腐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以解决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其次,紧盯关键少数,瞄准重点领域。对村“两委”干部、下村干部、村官、基层所站负责人等关键少数,以及农村集体“三资”处置、扶贫资金、土地征收等重点领域进行重点查处。最后,坚定持续深入地推进基层反腐的决心。抓常、抓细、抓长,让“持续、高压”的反腐态势成为农村基层常态化的工作,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心头眼前时常亮起红绿灯,时刻紧绷反腐倡廉之弦。

(三)整合监督检查资源,打好“组合拳”

将反腐败监管资源集中起来,整合监督工作力量,攥指成拳,形成反腐监管的合力。一是整合多级纪检监察资源,聚焦基层腐败问题。把反腐败作为系统工程,充分发挥“市-县-乡-村-组”多级纪检力量,推行“横向分工、纵向指挥、交叉协作”的监督检查联动机制,对搜集到的问题线索快进快出、快查快结。加大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的力度,严格落实地方监督制度。二是创新基层反腐监督的体制机制和有效形式。大力推进“权力清单”、“村务账单”等监督形式,用公开来规范基层权力运行。注重奖惩并重,对德才兼备的基层干部,要完善激励机制。三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力量。将基层群众作为反腐的“廉政哨兵”,在农村建立畅通的表达机制、拓宽人民监督的渠道。村级重大事项要落实民主决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并实行监督权力,激发村民的监督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筑牢一线反腐防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