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焕叶:武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及建议

2019-11-08 11:19   《湖北日报》   姜焕叶

一、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向

产业结构优化。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的主要引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的战略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应该充分认识武汉自身产业发展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服务全国全面发展的关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层面,进一步梳理在长江经济带背景下武汉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相融合。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加快发展与“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大武汉定位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武汉具有突出优势的专业化产业主要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些产业在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应该把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加大培育与扶持具有明显资源禀赋的产业,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大力发展关联度高、区域效应强的行业,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重点产业优化。当前,武汉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断发展,超过第一产业,但第一产业作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基础,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国泰民安。在世界范围内看,世界上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发达国家,对农业仍然十分重视。武汉的乡村人口较多,农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目前情况来看,武汉在长江经济带中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蔬菜及食用菌及出口水产品。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教育培训等,加大发挥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黄陂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武汉第二产业具有雄厚的基础,但其主要优势仍然集中在传统的重工业产业中。具有突出优势的专业化产业与《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相适应,同时也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要求相适应。立足实际来看,武汉市还需要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注重多门类专业化行业格局的培育,特别是排放小、能耗低的先进制造业部门的培育。要立足突破高能耗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难题。凸显长江中游城市工业的绿色底色,发挥发展潜能,淘汰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对传统的有色金属、钢铁、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传统支柱性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与此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行业的培育与发展,加大对光电子、芯片设计与制造、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软件、航空航天等产业的投入与研发,推动武汉制造业强市形成节能环保制造业产业集群。

武汉市第三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产业结构效益和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增强。从诸多国内外研究中可以看出,服务业发展水平标志着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同时服务业也是最能吸收剩余劳动力潜力和弹性的行业。就长期发展来看,武汉要依托自身地理、交通、经济的区位优势,把提高服务业质量放在重要层面上来考虑,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植力度,合理布局服务业,通过多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

加大培育、扶持先进制造业力度。武汉先进制造业虽然在长江中上游城市中有明显优势,但与一些地方相比还有差距,在未来城市发展中,需要培育、扶植更多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尤其是要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应该鼓励企业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依托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产业”,国家存储器、国家航天产业、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产业基地“四板块”,推动先进制造业成为武汉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武汉第三产业虽然占据较大的比重,但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比重依旧较大。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服务业创新要素整合和供给,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鼓励服务业小微企业成长,以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资本、人才的涌入,从而助推武汉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扩大技术创新投入。技术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和发展,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武汉具有突出的教育优势,应探索校企合作协作新机制,持续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加大“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创新技术落地投产,尤其是在能耗高、污染大的金属冶炼等传统行业中进行技术创新。

促进地区结构的功能互补、特色突出。武汉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要素禀赋,继续保持先进制造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让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驱动力。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新城区、风景区为依托,重点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成长型产业,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前瞻性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实现新旧发展动力转换。

(作者单位:武汉市委党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