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驰援武汉的心理医生——让阳光照进病房

2020-02-29 07:54   浙江日报  

2月27日,是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科主任王鹤秋到武汉的第19天。2月9日,浙江援鄂医疗队首次派出心理医生,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心理医生,加入了赶赴武汉的队伍。截至目前,浙江省共有10位心理医生在湖北开展工作。

记者连线多位驰援一线的心理医生,听听他们如何为大家“打开心门”?

王鹤秋从事精神卫生临床工作已经27年,曾经参与汶川抗震救灾的心理援助,对各种应激性障碍和失眠、焦虑、抑郁症的治疗以及精神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为了防止感染,队伍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不能擅自外出、聚集和互相串门,他就在“深夜食堂”和酒店大堂等公共场所等候下了班的医护人员,了解和发现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心理状况。

工作在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来自浙江省各地,年纪较轻,平时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担心大家的心理状态,他就通过队领导邀请她们到浙江队“大本营”的驻地酒店来吃碗热汤面的机会,给予团体心理辅导。

傍晚,5位护士来了。有队员提出,有次下了班回想起来,担心自己脱防护服的步骤是不是错了,会不会被感染?还有人说,回忆到白天某个操作是否不恰当,结果一晚上没睡好,第二天醒来体温果然升高了。

王鹤秋从专业角度“解了惑”:“越回忆越害怕,越害怕越睡不着,睡不着就会影响基础代谢,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有这样的想法是挺正常的,但是如果经常有或者频繁的出现就会影响睡眠,影响白天工作的注意力,会有更多的工作失误,那就恶性循环了。建议大家一个组在一起工作时要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减少暴露的机会和风险。”

在他的引导下,大家通过分享工作中的快乐、困难和委屈,抒发各自的情绪。王鹤秋还建议增加相互鼓励和夸奖队友做得好的地方,通过鼓励痊愈出院的患者树立自己的自信。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之后,王鹤秋还作出针对性的总结,如“穿脱防护服和具体操作中不能有任何的失误,大家要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让自己安心,家人放心。”

类似这样小型的团体心理辅导,还进行了多次。

“各位战友,后勤保障组应队友要求,制作医护人员、患者使用心理评估量表,针对特定人群能够对自己的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以及自我效能做个评估。”晚间,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谭忠林,在杭州驰援武汉医疗队大群发布“福利”。他们选择了抑郁、焦虑、睡眠三方面的自测量表,让医务人员自愿进行测试,评估结果由他和同事唐光政进行解读。

谭忠林和唐光政是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两位精神(心理)专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疫情影响之下,很多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疫区中心的感染者和救援者,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对队员进行量化表测评,不是为了筛选有病的人,而是为了提高感染者和救援者对于不良情绪的理解和调节能力,增强心理免疫力。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反馈,一些患者存在睡眠障碍、情绪抑郁、不配合治疗等心理问题,谭忠林也会给予一些相对应的沟通和处理的建议。“针对患者,我们也希望做一些事情帮到他们。”谭忠林和唐光政制作了患者的心理评估量表,还进入医生办公室,通过电话和视频与患者进行沟通。“如果病房里有患者情绪失控,我也随时准备进入病房开展心理干预。”谭忠林说。

“这是我们最近录制的‘康复操’,大家可以一起学一下。”在宁波援鄂医疗队建的医患微信群里,宁波医疗队领队、宁波第一医院书记阮列敏推送了一套专为新冠病人设计的康复操,让患者身心得到放松。这是宁波市援鄂医疗队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病患开出的“阳光处方”之一。

2月10日,宁波援鄂医疗队入驻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当时,满病区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一度让整个病区蔓延着低气压。

为此,医疗队及时开出一套“阳光处方”,驱散笼罩在医患心头的阴霾。针对医护人员,随队的心理医生会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生活保障上,尽量保证医护人员生活无忧,水果、牛奶随时取用,微波炉、烘干机、羽绒服、电热毯、雨靴等生活物资都充足到位。“2月份,我们有护士过生日,我们负责后勤保障的人员穿越大半个武汉为她们买了小蛋糕回来,还做了青菜面条。”阮列敏说。

针对患者的消极、负面情绪,医疗队向医护人员发出了两份“书”,一份“倡议书”,手把手指导医务人员面对隔离的重症患者,怎么说、怎样做,可以缓解他们的情绪;一份“武汉方言与普通话互译书”,里面涉及了许多常用武汉方言词汇,用于缓解患者情绪、拉近医患距离。

武汉话拉家常、水果牛奶“传情”、微信群做健康宣教并推广“康复操”、心理专家实施床边心理疏导……一系列举措让紧张、焦虑的患者放松下来,医患之间心灵的钥匙也就此打开,阳光渐渐绽放在光谷院区的病房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