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我一般不轻易表扬,但要表扬上海医疗队!”

2020-03-01 13:10   上观新闻  

“我一般不轻易表扬,但我就是要表扬上海医疗队!”武汉金银潭医院三楼危重病区的范老师竖起大拇指,由衷地感叹,“你们做得真的不错,为你们点赞!”

大年三十,上海市援鄂医疗队接手武汉金银潭医院北楼二楼、三楼危重病区。来自奉贤区的医护人员在承担医护工作的同时,积极为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他们细致入微的照顾,赢得了病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充满阳光的自信,感染着周围人。

【“我一般不轻易表扬,但我就是要表扬上海医疗队!”】

武汉金银潭医院三楼,危重病区。

“焦虑——无助——绝望——恢复信心,看着这位病人一点点好转,心里特别欣慰。”说起30床的病人,奉贤区古华医院内一科护士长蔡海英印象特别深刻,“他是武汉一家大学的教授,今年65岁,我们都叫他范老师。”

“家里还有两个人也中招了,没有希望了,没有希望了。”范老师一直在嘴边念叨这两句话。1月30日,蔡海英第一天走进武汉金银潭医院三楼危重病区,她从交流中感觉到,带着呼吸机的范老师有点焦虑。于是,蔡海英来到他床边,轻声说:“范老师,现在国内外都在为治疗新冠做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要有信心!”

范老师住进金银潭医院已经有一阵子,情绪从一开始的焦虑、无助到后来的绝望。每次,蔡海英和其他护士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帮助他擦身、换床单、换被套、换尿不湿,全部清理干净。或许是感受到护士们的悉心照顾,范老师颤颤巍巍地向她们竖起了大拇指。

范老师最绝望的时候,无论护士说什么,他都是摇头。护士给他换药,他摇头;护士给他喂饭,他也摇头,拒绝进食。蔡海英见状,先用纸巾擦掉呼吸面罩外面的水珠,再用温水轻轻擦拭着范老师的脸。一边擦一边劝:“要吃一点才有抵抗力,才能有力气和病毒做斗争。”几次下来,范老师似乎听进去了,慢慢开始进食,哪怕只有吃一点。

现在,护士们每4小时一班,无论谁交接班,都会特意交接一下病人的情绪和进食情况。

情况在一天天的好转。范老师的家属打电话来时,也经常提醒范老师说:“要相信医生护士,积极配合他们。”蔡海英每天都来到范老师的床边,对他说:“范老师,你一天比一天好,要加油啊!”护士们一有空就和他聊天,拉拉家常,缓解他寂寞的情绪。

“范老师整个人的心态好很多了。”蔡海英说道,现在,他积极配合治疗,气色恢复得不错,并且拿掉了呼吸机,换成高频吸氧,已经能下床走路了。

护士们的辛苦付出,换来了病人的认可。“我一般不轻易表扬,但我就是要表扬上海队!你们做得真的不错,为你们点赞!”范老师坚定地说道。

【“当我握住老人的手,他渐渐平静下来”】

90后的年轻护士身上,一种阳光、乐观的精神,也在悄然影响着病人的心态。

今年30岁的奉贤区中心医院呼吸科护士吴玲玲,是第一次参加疫情的救助工作。2月1日凌晨,她注意到一位50多岁的阿姨,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时,一直在拉扯面罩。“刚进监护室时,病人可能会有一个‘人机抵抗’的过程。”吴玲玲心里暗自分析。“阿姨,机器打气的时候,用鼻子吸气;机器停的时候,用嘴吐气。不然的话,打气时,气体就打到你肚子里,肚子里的气越来越多,会难受。”吴玲玲陪在这位阿姨身边,一遍遍地教她如何配合呼吸机。渐渐地,这位阿姨的呼吸越来越顺畅。但她还是不放心,眼睛一直盯着屏幕看指标,或者盯着湿润呼吸道的“湿化罐”。看出阿姨的焦虑,吴玲玲在一旁轻声说:“阿姨,您放心。我一直在您身边,会及时加水;指标如果出现异常,仪器会报警的,您不要担心。”

现在,这位阿姨经常会亲切地叫护士们“玲玲”“小马哥”,还会问护士“你们有没有吃饭啊?上班怎么过来的啊?”这些,在吴玲玲看来都是一个好转的信号——她已经不再只盯着自己的病情,开始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的确,这位阿姨现在已取下呼吸机,改为鼻导管吸氧。

60多岁的刘老伯因多年糖尿病,眼睛都看不见了。一开始,老人拒绝进食,护士劝他:要么喝点营养液吧。可他依然摇头。细心的吴玲玲注意到,老人的双手一直在不自觉的摆动,她心想:可能因为眼睛看不见,又没有家人陪在旁边,好多陌生机器接到自己身上,老人觉得害怕。于是,她很自然地握住老人的手,“这时,我感觉到他也握住了我的手。”此时,周围一片寂静,没有人说话。当吴玲玲把勺子送到老伯伯嘴边的时候,他很配合,喝掉了营养液。

现在,老人已经换成鼻导管吸氧,每天吃饭时他还会主动说“我自己来吧。”说到这,吴玲玲脸上露出了笑容。

80多岁的陈奶奶两年前摔倒过,有精神疾病史,她不仅拒绝吃饭,还拒绝用药。陈奶奶不肯吃饭时,92年出生的奉贤区中医医院护士孙旦萍,就像哄小孩一样说:“这饭这么香喷喷,我看了都想吃,你尝一尝?”尽管每吃一口,陈奶奶都说吃不下,但吃着吃着,她的嘴角露出了笑容,最后吃了大半碗饭菜。吃完饭,她主动提出要喝水,被子热了要掀开。

病人提出的这些要求,在孙旦萍看来,不是麻烦,而是好转的信号。孙旦萍笑了。

【“下一次,我依然会主动报名,奔赴前线!”】

一般来说,微信群自然是希望人越多越好,但有一个微信群,却希望人越来越少。

“我们主动邀请患者、家属建了一个微信群。”奉贤区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鲁立文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二楼病区,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患者有什么不舒服或是有什么需求,家属有什么想咨询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群里说,值班医生都会及时解答。“原先,这个群有50多个人,现在一些人出院了,群里人数少了十几个。我还真的挺高兴的。”说到这儿,鲁立文不禁笑了。

“其实,这不仅缓解病人和家属的焦虑,也能及时跟踪病人的病情变化。”每个医生值一次班就要16个小时,除了收新病人、病程记录、查看化验单、在电脑上读CT片子;最主要的是处理病人的病情变化,对病情做评估,或是调整治疗方案。虽然说,一天查房有2次,但是有些患者对自己的状况十分在意,稍有些变化就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于是,我们想到建个微信群,及时回答家属和病人的问题,让他们更安心。”

对于90后来说,勇敢地承担责任,是他们体现价值的宣言。吴玲玲在上海主动报名时,就想着自己是呼吸科的,专业对口。去年11月8日刚入党的她告诉记者,“我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这个时候,我就应该上。”

“我现在已经30岁了,是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了。”古华医院感染科的护士王婷、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生李超,不约而同地对记者说了同样的话。在三岁半儿子眼中,妈妈王婷是与“病毒怪兽”斗争的“勇士”。对王婷、李超、吴玲玲这些90后来说,“这一切很值得!来过一次,对自己提升不小。下次,我就算有经验的人了,我一定还会主动报名奔赴前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