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端”探索未知世界 “互联网+教育”架起扶贫新桥梁

2020-08-05 09:26   新华社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两千年前屈原的楚辞《天问》成就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响亮的名字,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这颗红色星球的探究与想象。7月27日,中国平安联合广东省委网信办共赴广东河源紫金县,以“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为背景,展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技素养体验课。

突破限制 只为山村孩子的航天梦想启航

广东河源紫金县为广东粤北的山区县,全县八成以上为山岭、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因地理环境制约等因素一直为省重点贫困县之一。同时,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师资匮乏、科学资源严重滞后等问题,也成为了山村孩子探索科学世界的拦路石。

广东河源紫金县龙窝镇莲塘小学

7月27日,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统筹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支持、中国平安承办的"村暖花开·互联网扶贫行动"首站在广东河源启动。中国平安携旗下平安科技深入广东河源紫金县,为龙窝镇莲塘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主题为“发现身边的科学”的科技素养体验课。

这次的活动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的背景出发,邀请到航天专家网络课程直播航空航天知识。课程现场还设置了实验环节,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广东省委网信办、中国平安志愿者协同担任指导员,分组带领莲塘小学的学生们组装起“火星车”实验包,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航天知识的奇特魅力。在当天的课堂上,孩子们还见到了一位特殊嘉宾—依托AI技术打造的平安爱德智能机器人。平安科技的人工智能专家让爱德智能机器人与学生们亲密互动,不仅为乡村孩童带来了AI互动体验,更生动讲解了AI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情景实验课现场

据中国平安相关人士介绍,“村暖花开·互联网扶贫行动”首站落地在河源紫金县龙窝镇莲塘小学,此次推出的情景实验课程重点针对乡村教育的现状痛点而设计打造,旨在以提升乡村学生的科技素养为核心目标,从举国关注的长五升空出发,向学生进行科技启蒙教育。活动还向全国的平安智慧小学的学生们进行实时直播,通过网络把航天知识输送至大山深处,让更多的山村娃感受到身边的科学。

从硬件到软件 科技推动扶贫模式迭代创新

“在日益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下,个人的发展越来越受周遭环境影响,而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途径对个人发展愈发重要。” 在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看来,乡村少年与城市少年无异,他们同样具有热烈的求知欲,应该享有同等的学习权利。

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未来大国竞争力的核心体现,而在中国科技火热发展、屡获国际认可的另一面,却是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的缺失,下一代的培养或将成为贫困地区能否彻底走出贫困的最大因素。陈心颖认为,当前,科技素养与贫困地区教育之间的裂隙越来越大,“弥合裂隙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科技赋能教育,而平安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陈心颖在贫困地区给孩子们上支教课

2019年,由中国平安集团、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提升计划”启动。该项目向有条件的农村小学捐赠科技课程、教材、教具,开展校长、教师培训,支持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安排,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最终提升农村小学生科技素养水平。截至2020年初,已在河南、广西、云南、甘肃、贵州、重庆等17个省市区1000所乡村学校捐献了约22万本科学脚本、6万套实验包的免费发送,累计完成1000所的‘全国科技素养实践学校’挂牌、受益学生超过30万人。

“村暖花开·互联网扶贫行动”现场

不止于此,近年来,“平安智慧小学”渐次纵贯南北,平安“三村晖”APP上的特色教学栏目也将城市资源无缝嵌入乡村小学,借助“三村晖”公益平台,进行乡村教师的线上培训,更有无数城市居民通过“身边公益”实现了对乡村孩子的帮助。

在教育扶贫模式的探索上,平安已经足足走了26年,从最初的硬件支持,再到之后的师资培训,然后到现在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平安依托自身强大的科技底蕴支撑,不断向软硬件结合的村教方向迈进,持续以科技为动能助推扶贫模式的创新与迭代,已然成为中国教育扶贫领域的一面旗帜。

未来教育扶贫将更精准 城乡学生有望同上一节课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鲜明特征就是能实现随时随地、便捷高效的数据分享。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互联网+教育”无疑架起了现代教育扶贫的新桥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刘玉书认为,互联网扶贫,教育先行的模式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现代优秀企业参与到“互联网+教育扶贫”中来,能给贫困地区带来最前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更清楚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发展,更有利于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适合自己的脱贫之路。

“村暖花开·互联网扶贫行动”现场

在谈到“互联网+教育扶贫”的未来发展时,刘玉书认为有两大趋势,一是市场化驱动趋势。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到3.09亿人,K12(基础教育)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765.6万人。K1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及以下乡村地区市场发展空间较大,未来在线教育机构可继续开发下沉市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联网教育体系下,教育产品研发的边际成本较低,摆脱了传统教育中教室容量和课堂学生数量的限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在线教育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在线教育市场将不断下沉,在适当的政策引导下,企业对“互联网+教育扶贫”的动力足、积极性高,将可能成为未来“互联网+教育扶贫”的主要参与者。

二是人工智能化发展趋势会加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在线教育用户数量增长较快。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2.22亿,占CNNIC统计口径中国网民数量的46.8%。在基础教育阶段,目前最主要的在线教育模式是“教师直播课程+管理软件+智能硬件”。通过“互联网+教育”,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与发达地区学生实现了“同上一堂课”。未来的教育扶贫将会更为精准,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自然语言智能、视觉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互联网+教育扶贫”课堂将更为智能和个性化,能进一步减少教师的负担,增加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估能力。未来,“在云端”的老师也能像在身边的家庭教师一样进行精准指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