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双力”齐发跑出脱贫“加速度”

2020-11-18 11:42   中国农村研究院   李 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但“组织涣散、扶贫能力不强,人员懈怠、扶贫责任不明,产业单一、脱贫动力不足”的症结日渐凸显,扶贫成效大打折扣。对此,蕉岭县积极探索“党建 扶贫”模式,以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增强党建引领力、激活贫困户内动力”的脱贫新路。具体而言,以加强党建带动扶贫为切入点,以推动扶贫产业发展为支撑点,以撬动脱贫内生动力为立足点,以党建带扶贫的模式开创了“组织强、干部动、平台转、农民富”的新局面,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蕉岭经验。

一、内育外引,赋能定责,从抓实党建为扶贫开出新方

蕉岭县立足扶贫开发工作实际,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强化党员干部扶贫责任意识,深度挖掘产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扶贫工作的作用。

(一)选优配强,夯实组织力量,在党建引领上下功夫

蕉岭县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实际,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其一,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筑好扶贫“堡垒”。对组织动员力弱、组织生活不经常、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反映强烈且问题突出的基层党组织进行重点关注、重点整顿。广福镇广育村夯实组织基础,全力抓好擦亮共产党员身份、建强红色阵地、建立党群服务制度,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其二,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做好扶贫“先锋”。当地通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年度轮训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等措施,把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其三,“量身”选派第一书记,当好扶贫“家长”。为优化农村带头人队伍,县一级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红色村”、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村庄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市纪委驻广福镇洪才村第一书记罗标明整合村庄资源,带领扶贫工作队大力推广无公害金桔种植技术。

(二)培能提效,厘清责任清单,在队伍建设上寻突破

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蕉岭县要求广大党员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增强主业意识。一是举行专业化培训,增强意识,深化扶贫“责任心”。以县镇两级党校、乡村振兴培训学院(蕉岭)为依托,当地每年对县镇主抓和具体负责的基层扶贫干部、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轮训,对基层党员进行扶贫业务能力培训。二是进行网格化分工,结对帮扶,划定扶贫“责任田”。长潭镇充分发挥群众身边党员的作用,按照网格化分工原则,引导各片区优秀党员对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形成贫困帮扶从镇到村、从党组织到党员的全覆盖。三是开展规范化考核,上下联动,构建扶贫“责任链”。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优化精准扶贫考核指标,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县委县政府与各镇、村逐级签订责任书,三级书记齐抓扶贫。

(三)拓渠引资,整合发展资源,在产业发展上求实效

蕉岭县各镇村党支部、党员积极开拓思路,结合村庄实际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快县域脱贫步伐。首先,基层党员做示范,开拓扶贫新思路。三圳镇吸引优秀党员回乡进行投资,建设九岭村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和芳心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九岭村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负责人,党员曾平山将台湾莲子种植技术带回家乡,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其次,党支部引企业,推行扶贫新模式。通过引导各镇村党支部采取土地流转、项目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党员群众办企业、引企业。蓝坊镇峰口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引进企业,以“党支部 企业 农户”的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种植百香果、火龙果等。最后,党支部促合作,搭建扶贫新平台。三圳镇九岭、芳心等村在村党支部牵头下成立股份合作社,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劳力等资源入股;同时,九岭村成立美丽乡村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集合九岭村各股份合作社信息,为本地企业提供土地、劳力等多种农耕信息,帮助股份合作社与企业牵线搭桥。

二、强基固本,创益增收,借利益联结助脱贫走出新路

蕉岭县通过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明晰党员干部扶贫权责,引导各镇村发展产业,不仅加强了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了扶贫效能,而且促进了贫困户自我脱贫能力的提升,为扶贫开发工作开辟出一条崭新道路。

(一)结构优化,扶贫效力提升,脱贫战有“将”可点

蕉岭县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结构,使党组织自身凝聚力和党员扶贫能力得以加强。一方面,壮大了基层党组织,精准扶贫有了“主心骨”。在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工作基础上,当地大力实施“红色领航”和“三强四带”工程,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得以解决,切实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全面提升了党建扶贫的引领力。另一方面,压实了党员干部责任,攻坚扶贫有了“领头羊”。通过明确党员干部入户调研的次数、成立督查组并制定整改措施等方式,有效解决了扶贫人员认识不足、责任不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促进帮扶工作向具体化、细致化方向提高。

(二)思路转换,治贫模式创新,脱贫战有“法”可赢

蕉岭县各镇村结合自身实际,因村制宜地创新发展思路,实现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目标。一是由“输血”到“造血”,打破了“基础不牢”的困境。广福镇广育村党支部通过“党建 现代农业”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途径。广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忠铎谈到,“村里木耳培育基地和育种基地有2000多万元产值,能解决100多人就业,村集体收入由2万增加到11万,村民年人均收入由0.4万元增长到2万元。”二是由单一到多样,转变了“扶贫攻坚”的方式。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基本完成的前提下,该县大力推进旅游业带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南磜镇金山村依托自然优势,引进旅游漂流项目,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打响了旅游脱贫品牌。三是由谋划到参与,实现了“党群共富”的目标。三圳镇东岭村以打造“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为抓手,带动贫困户和其他农户发展扶贫产业。该村党支部引入灵芝种植,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仕兴带头试种后成了致富先锋,激发了村里贫困户的种植热情。

(三)收益日增,内生动力激活,脱贫战有“心”可为

蕉岭县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的方式,激活了村民致富的内动力,实现勤劳发家、产业富村的同步发展。其一,燃起斗志,“懒骨头”变葆力之士。在新铺镇潘田村党员干部的鼓励下,贫困户邓崇广立志摘掉贫困“帽子”,依靠种植百香果,家庭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到超过4万元,同时增强了村内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其二,增强才智,“受益人”变致富能人。长潭镇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并派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平菇种植技术,引导其靠自己的双手和才智拔除“穷根”。短期有保障,长期有增收的产业结构模式让不少贫困户动心,纷纷投入到平菇种植产业中。其三,稳定收入,贫困户变“工薪一族”。将土地、山林等折价入股参与企业经营的方式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益共享。新铺镇潘田村贫困户邓克建在村庄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帮助下,担任村内保洁员,同时入股百香果基地,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三、党建领航,产业蓄力,以双轮驱动促脱贫打开新局

蕉岭县的“党建 扶贫”模式将注重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激活内生动力同步推进,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凸显产业扶贫的重要地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抓好基层党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提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帮扶队伍责任不明等问题使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服务优势,扶贫工作进展缓慢。对此,蕉岭县以“规范化建设”为主题,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巩固了农村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头雁”作用。

(二)立足产业发展是提升扶贫实效的重要保障

送钱不如领路子,给物不如扶产业。谁来扶、扶什么、如何扶是产业扶贫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蕉岭县在推进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切实将党的组织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组建产业党支部,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同时坚持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充分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区位优势等,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项目,宜农则农、宜旅则旅,不断壮大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实现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

(三)培育内生动力是实现长效脱贫的关键环节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蕉岭县立足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支部引导、党员示范、开展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方式,破除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苦熬不如苦干”、“脱贫光荣”的观念,振奋脱贫致富的精气神,提升自我脱贫的能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