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主题图片展广州开展

2020-11-23 09:39   新华社  

2020年11月20至22日,由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主办、新华社中国图片社承办的“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主题展览在广州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为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重要配套活动之一,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道路通,百业兴”“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等六个维度,通过170张照片全面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路上的精神风貌。本次展览线上线下双语同步展出,线上展览可扫描展场二维码观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2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访贫问苦,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脱贫攻坚以来,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4个贫困村,推动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这些贫困村明确努力方向,鼓足发展劲头,干群齐心协力,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历史跨越。如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第三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与返乡大学生通过网络直播推销当地特产;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的村民开起了茶馆;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建起了无菌育种室……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过去的贫困一去不复返。

2020年5月15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第三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一起通过网络直播推销土特产。(摄影:陈思汗)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

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随着教育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贫困地区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河北省涉县的小学生们再也不用搬着椅凳去上学,而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安心心学习。河南省的废旧窑洞改建成了图书馆,五万多册书籍让这里成了村民常来常往的地方,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西岩山茶场的农民们也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更科学的种植茶叶……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父老乡亲们在农闲之余有了阅读去处,生产种植有了更科学的技术指导。教育精准脱贫,让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了信心,对未来有了希望。

2016年,参观者在“老苗书馆”内挑选图书。“老苗书馆”位于河南省孟州市莫沟村,由废旧的窑洞改建而成。(摄影:白水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扶贫,让数百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贫困地区林草植被面积持续增加,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平稳增长。沙漠披上了绿装,山乡变换了模样,村民们也从实际出发,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脱贫模式,走出了务实管用的脱贫路子。

2016年3月5日拍摄的福建省漳平市永福樱花园晨景。(摄影:陈广程)

道路通,百业兴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交通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把老百姓“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龙桥高速公路特大桥如同一道山间彩虹,为改变土苗山乡的交通状况泼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境内的矮寨特大悬索桥,极大地改善了湘渝两省市的交通状况。京台高速公路皖南段的建成通车打破了安徽省南部山区与外界的阻隔。乡村因路而兴、因路更美的改变,离不开全社会的奋斗和付出。

京台高速公路皖南段的建成通车打破了安徽省南部山区与外界的阻隔。(摄影:齐欣)

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

为了让更多群众搭上发展快车,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社会各方力量都加入精准扶贫的队伍。爱心企业用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反哺社会。医疗教育等各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助力。

2020年5月,医护人员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东风村患有老年偏瘫的老人检查身体。(摄影:许雅君)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脱贫,是每一个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是每一个国人奋斗的方向,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现在,冰山脚下的游牧民族同胞住进了漂亮的新房;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板栗村的苗族乡民通过蜡染技术脱贫致富;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评茶村搬迁户住进了安置小区……五十六个民族心手相牵、不懈奋斗,就一定能用汗水浇灌出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花,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56个民族是一家。(摄影:钱晋群等)

本次展览用光影记录了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的精彩瞬间,每张图片的背后,都真实记录着中国脱贫攻坚路上的点点滴滴,见证着小康路上的汗水与智慧。用真实镜头、生动图片记录时代印迹,讲述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