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琳:立足交叉学科 推进新文科评价

2020-11-27 09:15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 琳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以大学科视野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交叉学科评价作为重要的决策支持机制,与新文科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息息相关。因此,需理顺新文科评价工作的指导理念和基本准则,把握新文科的主要特征,设计交叉学科评价的具体方法路径,进而全面推进新文科评价发展。

第一,把握新文科的发展现状,做好顶层设计。学科评价在落实“以评促建”、提升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在宏观上把握新文科的发展现状,做好顶层设计。当前新文科的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学科规范,许多制度性结构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由此导致的学科共识缺乏、组织建构不足、机制支持薄弱等问题对新文科评价造成一定的挑战。从学科建制的视角看,尽管已有部分新文科被增设于一些学校的学科目录当中,例如数字人文、金融科技等,但仍有许多研究在内容和实践上属于新文科,却仍归属于传统文科门类,其发展受到“学科”身份认同和科学评价的两难困境。对于已经得到“学科”身份认可的新文科,评价工作的开展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已有学科评价的实践逻辑。而对处于萌芽和生长期的新文科形态,则不宜直接照搬已有学科评价思维,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评价渠道和机制支持,鼓励其逐步发展完善,给予其充分的成长空间。此外,学科建制的不同驱动力可能促成不同类型的新文科,包括国家政策驱动、科学研究驱动和教育需求驱动的新文科等。在全面理解和把握不同类型特点、不同发展阶段的新文科现状的基础上,评价时需要对这些初始动力和新文科的具体形态加以区分,在评价工作的具体设计上根据不同特点有所侧重,树立有针对性的评价准则和指导理念。在顶层设计时,需要意识到新文科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文科评价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其效用的落实需要学科制度建设、组织行政管理、科研基金设置、学术资源配置、专业期刊发展等其他子系统之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因此,需要统筹协调新文科建设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目标任务,才能形成最大合力提升新文科建设的整体效能。

第二,立足新文科的评价准则,落实以评促建。在新文科建设的系统工程中,落实到学科评价这一子系统,需要回答的宏观层面的问题是:面对一门学科生态尚不成熟的新兴学科,新文科评价工作在价值取向上需要关注哪些方面?具体的指导理念和评价准则是什么?首先,新文科评价需要充分考虑其学科特点。其一,新文科评价需要充分尊重交叉学科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学科价值特点。其二,相较于“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新文科”表现出的“反思性”等人文社会科学特点也需要予以充分考虑。其次,学科评价要服务于新文科人才培育这一根本任务。除了传统的投入性指标和产出性指标,新文科人才的培养成效评价需要特别聚焦于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有创造视野的“新文科”人才。最后,要努力实现新文科评价“以评促建”的最终目标。由于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规范和伦理、组织结构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在内的新文科建设制度性结构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新文科评价尤其需要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由“总结性评价”向“诊断和建议性”转型,加大评价的服务功能,以“新文科”建设为突破口,以提升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评价的初心与目标,立足中国立场,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三,尊重新文科的特点规律,细化分类评价。一方面,相对于传统文科,新文科具有学科交叉特性,其学科特点满足交叉学科的一般特征,即“问题导向”“知识整合”“人员合作”等。首先,新文科设置的一大动力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旨在为人类重大发展问题的解决提供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学科视角。其次,从认知层面的知识整合视角看,新文科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达成认知共识来促成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知识融合是新文科作为交叉学科成立与否的一个重要判断维度,也是新文科评价过程中需要区别于传统文科之处,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知识融合的“效度增量”。最后,从人员组织视角看,相较于传统文科,新文科的评估需要更加突出人员合作和沟通的支撑体系建设成效,加强和细化合作模式、交流效果等方面指标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相对于“新工科”等其他类型的交叉学科,新文科具有内嵌的“文科气质”,表现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社会重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有效协调。新文科的“文科气质”首先表现为在社会重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人文社科传统关怀。其次,数字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人文社科面临着更多从未涉足的深层次社会文化问题,例如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法律、伦理、道德问题等,这些社会重大问题的研究急需多学科的协同。因此,在新文科评价实践中,尤其要重视学科的社会影响评价,强调社会反哺机制的建设成效,以及社会服务质量的多主体系统支撑机制的构建成效。

第四,凝练综合评价方法,关注典型案例。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即新文科评价工作实现路径的设计,需要关注的是评价方法的优化。一方面,新文科是一个学科生态尚未完善的交叉学科,还没有聚集足够体量的学科同行,且对评审专家的跨学科素养要求高,同行评审专家的遴选和组织颇具挑战,且在评审中难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在计量评价所依赖的数据层面,新文科相对缺乏系统的学科数据支撑和规范化的统一计量标准。孤立使用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方法容易产生较传统学科更大的偏差。因此,需要采用定性定量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根据新文科不同的学科交叉方式,依据具体应用场景制定各有侧重的评价策略。

首先,人文社科相对缺乏自然科学典型的严密结构,组织较为松散,多为 “近缘交叉”的新文科,例如经济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美术考古等。此类新文科更多地保留了评价层面需要考量的传统人文社科特质,例如学科成果难以量化、论文发表数量有限、国际期刊发稿困难、引文数据不系统等。在这种“近缘交叉”的新文科评价中,计量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较差,宜以同行评审为主线开展综合评价,而计量方式则辅助于同行专家的评审,例如对学科数据的写实性分析、填报数据的自动核验等。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动、人类认识的深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人文社科面对的是更深层次的复杂社会文化问题,并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当中,在学科构成上表现为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远缘交叉”,如计算社会学等。此类新文科的特点是“问题导向”特征更加突出,融合特征更为明显,由于“远缘交叉”学科跨度较大,在同行评审专家的遴选和组织评议过程中存在更大的现实挑战。在“远缘交叉”的新文科评价中,计量分析方法或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通过融合多元数据的计量分析,可以帮助专家在更高的信息集成水平上作出更有效的判断。

最后,新文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叉学科形态,与传统学科相比,其成果的形成路径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学科的投入、产出和影响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更为显著,且成果的生产周期和影响周期可能更长。因此在评价时需要实事求是地遵循其发展的科学规律,甄别新文科研究成果的交叉机理,关注其较传统文科的效度增量,最终促成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由于大多数新文科的学科数据尚难以系统呈现,因而可以加大“典型案例”在学科评价中的权重,尤其关注对新文科社会影响力的衡量,进而对新文科作出更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

(作者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