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棋:“老管家”治出留守村庄“新活力”

2020-11-27 09:28   中国农村研究院网   张 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但现实情况是,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涌入城市,使得不少村庄变成“老人村”、“空心村”,进而导致村庄事务“无人问津”、村庄治理“低效难为”、村庄面貌“缺乏生机”。为此,山东省东平县陈流泽村充分发挥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作用,为留守村庄找到了一条“银龄自治”的有效治理之路。具体而言,即以多样化的自治组织为载体,为老人参与治理搭建平台;以退休乡贤为纽带,为村庄发展链接资源;以老年党员为骨干,为村庄治理出谋划策,以此激发了老人的参与热情,带动了村民的参与行为,推动了留守村庄“重泛活力”、“再焕新颜”,为我国其他地区留守村庄的治理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银龄主导,内引外援,积聚留守村庄发展“新动能”

东平县陈流泽村以老年协会为载体,打造多元自治平台,探索留守老人带动自治的路径,同时通过内部挖潜、外部引援的方式激活留守村庄自治活力和动力,助推留守村庄实现有效治理。

(一)组织“筑基”,多渠共参“保肥力”

陈流泽村于1986年建立老年协会,三十多年过去,老人的数量翻了一番还多,留守老人面临生活无人照料、精神缺乏慰藉等问题。为此,陈流泽村做了以下努力。第一,组建老年会,老有可为有动力。针对留守老人无人组织的问题,老人们自发成立老年协会。老年协会每月定期召开例会,遇特殊情况加会,同时在9月9日老年节这天,全村老人会参加老年大会,并在会上听取村两委一年以来的工作汇报。陈流泽村老年协会以每月的定期会议、临时会议和年度老年大会形成了协会运行的常态化机制。第二,担任小组长,上传下达有主力。陈流泽村6个小组组长均由60岁以上的老人担任,其中有一个70多岁的小组长,村两委建议他退休,他说:“我不愿意退,我还想继续干事儿!”老人担任小组长,既能够准确传达村民的需求,又能使村民信服,方便村两委开展工作。第三,加入调委会,村庄建设有合力。村矛盾调解委员会吸收退休老师、退休工人、老党员、退休村干部等在村里有威望的“五老”,“五老”以入户调解和坐班调解等形式,解决村里发生的大小矛盾。调委会将大矛盾化小,小矛盾消灭在萌芽中,为陈流泽村实现村庄的有效建设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力量。第四,创办宣讲队,政策宣传有助力。陈流泽村还创办老年宣讲队,调动村里的老人给村民宣讲各类政策和法律道德。通过老年宣讲队,上级的政策文件和本村的村规民约都能切实送到村民的耳边。

(二)内聚“群力”,多制共建“萌新芽”

陈流泽村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机制,调动“三留守”人员参与村庄治理,聚合了发展动力,解决了留守村庄治理主体缺位的难题。一是引环卫共保,建宜居新村。面对村庄环境卫生无人管理的问题,在老年协会的倡议和引导下,陈流泽村建立了村居环卫共保制度,除了各家做好自家的环境卫生之外,每个季度老年协会还会组织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打扫村庄的环境卫生。二是协监督共管,拓善治新路。陈流泽村将老人监督小组作为村委监督委员会的有效补充,在村里的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等方面共同发挥监管作用。2018年,村庄在美化大街工程上投了64余万元,在施工过程中,老人监督小组动态监督工程队的施工质量。三是助村德共建,树和谐新风。村两委每年会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和“五好家庭”等文明评选活动,并在村庄公共场域张榜公布,以此为村庄树立乡风文明的“带头人”、传统美德的“引路人”。

(三)外引“活水”,多方共予“齐散叶”

陈流泽村通过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等能人牵线搭桥,引入外部资源进入村庄,为村庄的发展注入活力。一是老干部联系政府,“司法入耳”,留守儿童懂法律。村里的老干部主动联系司法所定期给留守儿童讲课和宣传法律知识。村支书陈树莲说:“司法所除了给年轻人宣传法律,也给留守儿童宣传法治,法治要从小抓起。”二是老党员对接社会,“爱心进屋”,留守妇女成助力。村内老党员与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对接建立“妇女儿童家园”,为妇女儿童及家庭成员提供教育、维权等一体化服务。此外,“妇女儿童家园”下设“妇女之家”,依次帮助留守妇女组建“巾帼创业就业队”、“帮老助残队”等五支志愿者队伍。三是老支书沟通企业,“资源驻村”,留守村庄可发展。作为村里的老支书,陈书记联系在本村办厂的建筑公司,为村里每年捐献两万元作为老年协会的运行资金,并且联系县里和镇里的企业家为村庄留守儿童修建了“爱心书屋”等设施。

二、以情相连,民享村治,助推留守村庄治理“新常态”

在解决村庄治理主体缺位的问题后,陈流泽村以情入治,一方面增强了村民间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为村庄的有效治理打好了基础。

(一)为“空巢”融进“暖情”,提高老人积极性

陈流泽村为“空巢”老人提供了各种暖心服务,并且带动老人主动提供服务,变“空巢”为“暖巢”。首先,实现了自我服务。村内老人在退休后均会自愿加入老年协会。此外,协会在每年冬夏时节会组织看望高龄老人,询问老人的需求。老年协会陈会长说:“村里的老人都认可这个组织,因为顺心、顺耳,开会的时候一通知,老年人就来齐了。”其次,提高了养老质量。在实现老年自治之后,村里的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村主任说:“村里的老人为什么活得久,心情舒畅?因为村里为他们解决了问题,提供了活动场所,把他们照顾的很好。”最后,丰富了精神世界。陈流泽村以流泽大舞台为依托,开展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在夏天晚上,大秧歌队、太极拳队在村里组织起来,陶冶情操,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和谐的村德新风。

(二)为“空巷”搭建“心桥”,增进村民幸福感

陈流泽村“银龄自治”实施之后,促进了家庭、邻里和村庄的和谐。一是代际关系和谐。协会一方面教导老人要自食其力、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教育年轻人和儿童尊敬老人。1986年以后,村里未发生1起不孝、不养老和虐待老人的事件。二是邻里矛盾化解。“五老”组成的矛盾调解委员会在成立之后,做到了矛盾调解率100%,使矛盾不出门、不出村,陈流泽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示范村”。三是子女外出安心。陈流泽村20-55岁的村民大多在外务工,实现老年自治之后,村里的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做到了良好的自我管理和服务,使村民们外出务工更加安心、放心。

(三)为“空壳”注入“糖心”,激活村庄源动力

在村庄空壳化的背景下,陈流泽村通过创新治理路径和机制,激活了村庄发展的源生动力,助推了村治的升级焕新。一方面,村庄发展协心同力。为了给村里发展农业产业园腾出土地,村民在老党员的带动下,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将村里的坟地、骨灰盒迁到了纪念堂,为村庄进一步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村治共理提档升级。陈流泽村实行老人联防机制,协同维护村庄的治安。当老人发现村里有形迹可疑的人时,会及时通知村委,村委会立即派人去了解情况。陈书记说:“我们村在公路两旁,按理说最容易发生盗窃,但是今年,我们村在这样一种联防机制下未发生1起盗窃案件。”

三、依老助村,多措并举,治出留守村庄振兴“新活力”

陈流泽村运用留守老人的优势,聚合多元治理力量,实现了留守村庄“有人管、管得好、可发展”的目标,破解了留守村庄的治理困境。

(一)老人自治是留守村庄有效治理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引导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长期以来,政府聚焦的主要是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而忽视了留守村庄中为数众多的老人群体在村庄治理中可以发挥的力量。陈流泽村牢牢抓住老人这个主体,运用老人在时间、意愿和人脉上的优势,建立多方平台供老人参与,为留守村庄的治理打造了坚实的主力军。因此,要实现留守村庄的有效治理,就必须重视留守老人在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二)留守村庄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激活村民参与动力

在乡村治理中,需要激活村民参与意识来为治理提供驱动力,并以此形成长效机制。陈流泽村以留守老人引导“三留守”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通过老年协会、妇女之家等组织将农村留守人员联系起来,解决留守群体无法参与和不愿参与村庄管理的问题,为留守村庄长期有效治理聚集了内部动能。

(三)引活资源是推动留守村庄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需要资源投入,村庄发展既需要内部资源的“挖掘”,也需要外部资源的“驻扎”。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引发“产业弱”、“能人荒”等问题,造成留守村庄难以发展。为此,陈流泽村通过老年能人引导外部资源进村,使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各方力量为实现村庄发展助力。这不仅为外部资源助推留守村庄发展找准了着力点,更为留守村庄的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留守村庄有效治理需因地制宜、因人而为

留守村庄的发展情况不同步、发展资源有差异,所以针对留守村庄的治理问题不能简单的“一刀切”。陈流泽村素有老人自治和尊老敬老的传统,较早成立的老年协会给村庄实现“银龄自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陈流泽村以留守老人做主力,用好“老管家”,治出了村庄的“新活力”。鉴于此,留守村庄在治理过程中要做到因村制宜、因人而为。以此,留守村庄的有效治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