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国: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

2020-11-30 09:41   《湖湘论坛》   夏建国

笔者在《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中,将实践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概念,从逻辑起点整体性、理论内容整体性、价值指归整体性、实践功能整体性和发展创新整体性等方面论述了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内在逻辑关联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揭示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创立中的奠基作用,在中心逻辑线索即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并以“人与世界”为基本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构架予以了初步的简要阐述。[①]在此,笔者进一步指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世界之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那么,为什么提出并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有怎样的理论意义?

一、研究基本问题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表述和理论形态,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②]构成,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集中地表现为主要由“三大组成部分”所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因此,本文以整体性视域,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

提出并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是基于我国学界的一个普遍共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物质与意识(或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否准确,单就约定俗成的普遍共识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基本问题”。从这一共识出发,我们必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基本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有没有自身的基本问题?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是什么?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有其自身的基本问题。如上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大部分组成。不能设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之中,哲学部分有基本问题,而“艺术的整体”(及其他组成部分)则没有基本问题。那么,能否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来替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一部分。以整体性视域观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是“一块整钢”,其各个组成部分是整体之中的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能由某部分替代。整体属性和功能大于部分要素之和。这即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必定有自身的整体属性和功能,有统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问题。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体现和反映。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还体现并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中。

所谓基本问题,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最基本、最基础的关系问题。基本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基本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有什么意义?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中居于怎样的地位?我们说,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开端、逻辑内蕴和逻辑基础。

首先,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开端。所谓逻辑开端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开端,基本问题必然是“广泛已极”的、同时又是有所指向的、真实的关系问题。基本问题真实而有指向,其确立的问题域才能是有边界和有解的“真问题”。基本问题是最广泛、最普遍的关系问题,便具有担当逻辑开端的资格,从而成为理论整体的“奠基石”。它不需要别的逻辑关系为自己奠基,它直接就是理论整体的逻辑开端。这样的基本问题必定是最抽象的,其涵盖的普遍性最广,从而生成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缺乏基本问题的逻辑开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就形不成一个“水乳交融”的有机统一整体。

其次,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衍生的逻辑内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开端,基本问题蕴含着演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细胞”,蕴涵着衍生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因素,其内容渗透在各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中,并通过各个组成部分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逻辑开端还规范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归宿。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因基本问题的奠基而形成为一个逻辑开端与逻辑演进、逻辑归宿相统一的“一块整钢”。如果缺乏基本问题的逻辑奠基,没有基本问题内在蕴含着的因素及其逻辑衍生功能,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就会缺乏中心主线,从而使得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显得零散,其逻辑归宿亦不具有必然性,于是,各个组成部分难以形成为具有严谨逻辑联系的统一整体。

再次,基本问题是形成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基础。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是有层次性的。例如,最普遍、最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个方面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层次;具体论断、具体纲领、具体观点等具体层次。因此,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不是并列的“板块结构”或“拼盘结构”,而是具有层次性的梯级结构。这即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抽象、最普遍的,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各自领域的实际运用所形成的相对独特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就是这样,既由三大主要组成部分构成,又是一个有层次的统一整体,是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而统一性和层次性与基本问题的统一性和层次性密切关联。如前所述,作为理论整体的逻辑开端,基本问题具有统一性。与此同时,基本问题又包括一般层次和具体层次的有所指向的关系问题,具有层次性。因此,基本问题是统一性与层次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奠基。由此可见,倘若没有基本问题的逻辑奠基,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就难以形成具有层次性的梯级结构,于是,就容易将其各个组成部分相提并论,将理论整体看成为并列的“板块结构”或“拼盘结构”。

综上所述,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具有直接同一性。这意味着,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逻辑前提。倘若没有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就缺乏统一的逻辑开端;亦难形成内在关联及层次分明、层层推进的理论统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出和研究基本问题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必要课题。

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因为,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最符合揭示和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开端、逻辑内蕴和逻辑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中的人不是绝对的“精神主体”,也不是抽象的、普遍的自然“类”主体,而是社会的、历史的、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形式有类、群体、个体之层次。或者说,人有本质的统一性、生产方式“类”的一般性及鲜明的个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中的世界,既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独立先在的世界(客观实在),更是指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世界。世界有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组成部分,而每个组成部分都具有整体、部分、个体之层次。因此,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多重的,如自然关系、社会关系、思维关系;人与世界关系也是多层次的,如普遍层次、一般层次、具体层次。于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既具有“广泛已极”的普遍性,有具有多层次性,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设定了逻辑开端、逻辑内蕴和逻辑基础;又为其各个组成部分安顿了相应的逻辑空间:最抽象、最普遍的关系,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揭示和表达;一般层次则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揭示和表达;而每部分均包含有具体论断、具体纲领、具体观点等具体层次。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非“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莫属。

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说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呢?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不仅是因为其最符合揭示和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开端、逻辑内蕴和逻辑基础,更为重要的,这是由实践思维整体性、研究对象整体性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根本宗旨共同决定的。

第一,实践思维的整体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刻地揭示了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基本规律,是科学的理论整体和伟大的认识工具。追寻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新的历史足迹可以发现,他们从事理论创新活动遵循的是实践思维:亲身参加现实实践活动→对社会的制度予以反思,发现其与现实问题的矛盾→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予以反思→对意识形态的支撑理论予以反思→理论批判、实践批判→“两个转变”→科学实践观和实践思维的确立→实践概念的创立→新理论的创新建构。[③]他们的理论创新的具体路径,彰显着理论建构的整体性实践思维。

实践将“我”与“对象”联结成为“关系”。凡是关系,都是人自觉意识到的“为我而存在的”,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指向一定对象的。问题是理论的先声,关系是理论的开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必然以某种“关系”作为自己理论的开端。那么,构成这种关系的双方是什么呢?是在实践基础形成的人与世界。“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④]双脚站在大地上看世界,最直接和最基本的是个人与自然即“我”与“对象”的关系。研究“我”与“对象”的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开端。

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的“我”与“对象”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现实生活和现实实践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实践思维的出发点,而现实实践的人生活实践所指向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则是其实践对象。于是,建立在现实世界基础之上的、以实践为纽带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成为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标志性篇章,都是以人的客观的实践活动为其历史逻辑起点的,亦都是将哲学理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融为一体的整体性著作,体现了整体性实践思维与理论创新逻辑的一致性。由此可见,整体性实践思维确立的人与世界之关系,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的统一性。

整体性实践思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即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性。实践总是一定主体的实践,总是与一定客体相关联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生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最抽象最普遍的哲学层次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是人与世界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工人阶级劳动的异化现象,阐述了人的本质规定,以及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普遍性;[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⑥]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⑦]《德意志意识形态》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物质资料生产)、人与社会的关系(如需要所产生的历史活动即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如人口生产)、人与自我的关系(如意识及精神生产)。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之中,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是全部的、整体性的,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思维)、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现实的、实践的,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与此同时,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因为,实践、人、世界均具有统一性和层次性。由此构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统一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由此亦形成了整体性与层次性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

第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如果说整体性实践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创新发展的思维逻辑的话,那么,世界的整体性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现实基础或历史逻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确信,世界是客观实在并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僵死的;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有规律可循并可知的,而不是杂乱无章不可认识的;是包含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多样性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单一的;是整体的,而不是零碎的。总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建构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亦是整体的、过程的集合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而言,首要的是揭示世界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而要揭示世界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就必须以“广泛己极”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传统唯物主义本体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了“物质”第一性、“世界可知”的唯物论和可知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传统唯物主义。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与意识(或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只是本体论、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不是哲学各个方面如历史观的。因此,传统唯物论哲学只是本体论、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论,且往往与形而上学为伍,在社会历史观里则陷于了历史唯心主义,是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论。此外,传统唯物论哲学物质与意识(或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无法演绎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如若不超越传统唯物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不能将具有奠基意义的“基本问题”贯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方法论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中,就形不成一个“艺术的整体”、“一块整钢”。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基本问题上的革命变革,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传统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巨大的差异;正是在基本问题上的巨大差异,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逻辑开端、中心主线和体系结构等方面与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区别开来。[⑧]

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打通”的中心主线。如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基本问题改造成为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实现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质的统一,从而将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给打通了,建构起了统一的世界观,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将认识论、辩证法与现实的实践、现实实践的人相结合,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唯物辩证法。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学者指出:“哲学应该关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在现代,特别需要一种哲学的大活动论,在非实体化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指导下,从总体上、从真善美相统一的尺度上,探索人与世界的大关系和谐协调发展的途径”;[⑨]“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当代哲学的主题”。[⑩]人与世界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特殊地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系问题。人与世界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特殊地表现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与社会变革、自身解放、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 总之,人与世界的基本问题,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统一了起来,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各个部分组成为一以贯之、水乳交融的统一整体。不仅如此,人与世界的基本问题,还为马克思“两个和解”及世界历史、“真实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等思想奠定了整体性理论基础。

第三,理论的根本宗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遵循事物本来属性科学地解释世界、按照美的规律合理地改造世界,实现工人阶级解放、人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世界”理所当然地是基本问题之一;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人”亦当然是基本关系之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宗旨,也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了人与世界关系最抽象、最普遍的意蕴。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自由和有意识的活动”、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科学认识和规定,为“人”给出了终极意义上的本质规定,从而为认识工人阶级的本质属性、社会价值和实践功能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为中心主线,建构起了人与自然、人与思维、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关系的相通相融性,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类思维观的完整统一,确立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性,揭示了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统一性,以及物质世界的整体性。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也有其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同自然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亦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进化过程。社会构成要素的客观本质,社会动力系统、特别是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劳动创造世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这是社会矛盾运动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实践功能的生动体现和充分展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方式”的意蕴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化和逻辑拓展,揭示了工人阶级创造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秘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深刻地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的精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是工人阶级的社会功能、历史价值直接而系统的表达。因此,建立在人与世界基本问题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系统地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论证了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实践主体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进而为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价值合理性依据及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实现人与世界关系和谐统一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科学性、价值性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归宿。

三、研究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

研究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有怎样的理论意义呢?

第一,确立人与世界之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体系,有理论奠基的意义。建立在人与世界关系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包含哪些主要内容?由人与世界基本关系演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体系应该是怎样的?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我国学界基本认同(由三大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集中而典型地表现为以下基本理论: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发展的理论,等。[11]这些基本理论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内容。那么,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表述这些内容呢?笔者认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逻辑体系,一是遵循整体性实践思维;二是以世界为整体性研究对象;三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基本问题;四是以哲学理论为总纲,以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支撑;以哲学理论为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以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实践内容,体现整体性与层次性;五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实践性与科学性、革命性与人民性、价值性与发展性。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所蕴涵的基本内容及建构原则之后,就是如何建构其逻辑体系的问题。在此,笔者尝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提出建构的逻辑构架。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人与世界

(一)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 (二)世界的基本特性 (三)人的本质属性及其历史使命 (四)人与世界关系的复杂性  (五)人与世界关系的实践基础  (六)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形态

二、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奠基(二)自然及自然观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四)认识自然 (五)改造自然 (六)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

三、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人与思维

(一)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之秘 (二)实践、辩证法与认识论的革命变革 (三)认识的本质、意识及思维(四)思维基本方法(五)真理与价值(六)文化与文明

四、人与世界关系的延展:人与社会

(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进化规律的必然产物 (二)社会形态及其演变规律 (三)社会发展动力系统 (四)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其主要经济形态 (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五、人与世界关系的归宿:自由人联合体

(一)人与世界的本质统一 (二)共产主义社会及其基本特征(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结语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增强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二,确立人与世界之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基本问题,对于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系列“共同体”思想,同样具有理论奠基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基本问题的普遍性决定了理论整体及其思想的普遍性;理论整体思想的普遍性,决定了其实践价值的普遍性。在推进世界历史、构建“真正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12]习总书记倡导学习和实践的这些思想内容,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时代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系列“共同体”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命运共同体思想;人与他人关系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思想;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关系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民族国家关系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更是开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习总书记论述的系列“共同体”,实质上是人与世界基本关系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人与世界多层次的基本关系。因此,以人与世界关系为基本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普遍性和价值性,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习总书记提出的系列“共同体”思想普遍性和价值性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夏建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武汉晴川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