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新:让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

2021-01-29 14:13   湖北日报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充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做大做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湖北盘子,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1月26日,省委主要领导在参加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一联组讨论时指出,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深化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促进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增强“钱变纸”的能力,通过科技活动形成更多科技成果;又增强“纸变钱”的能力,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接创新成果的主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技人员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代表委员纷纷表示,在湖北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中,要千方百计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提高“钱变纸”和“纸变钱”能力,实现更多领域创新领先、发展领跑。

让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

省人大代表、江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赵立新

湖北是人才大省,如何让创新人才聚集优势产生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应有创新效能?

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在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要让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这才是科技创新的活力与源泉之所在,我们乐见这种“名利双收”。

“要让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薪酬待遇等管理机制,与开门办学服务创新的理念兼容,让创新人才释放活力。”赵立新说,要理顺政、产、学、研、社等分工协作关系,清除岗位身份和管理体制上的制度壁垒,建立贯穿创新全周期的配套服务体系。

赵立新建议,对现行创新人才和成果管理的法规政策作全面梳理,找出捆绑、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症结所在,增强制度保障的系统性、连续性、协调性。推动政、产、学、研、社分工协作,对标为人才松绑、为科研清障、为创新加油的政策目标,制定服务创新改革任务清单,培育专业化中介服务体系。

“我们要全面理解创新人才的内涵,既要重视用优惠政策引进特殊人才,留住新鲜血液,更要重视政策激励。”赵立新说,要通过岗位设置、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盘活人才存量资源。既要重视自然科学硬科技人才的活力释放,也要重视人文社科软科学人才的活力释放。

赵立新说,在创新平台体系打造上,既要重视市场化、社会化的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建设,也要重视分散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高校创新平台与企业创新平台的衔接,推动创新平台的多方共建共享,提升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效益。在创新权益保障上,要打造高品质服务链,覆盖创新全周期,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要素聚合,到创新活动实施、知识产权形成,创新成果推广、创新收益分配,再到创新争议解决,使每个环节都有便捷、专业的服务嵌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