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家”太大了,太羡慕他们了。航天员还是那些航天员,但他们进入由原来轨道舱变成的空间站,有质的不同,杨利伟的“羡慕”意涵丰富。
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杨利伟羡慕的,从表面上看,是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天和核心舱为航天员提供了110立方米的空间,有人戏称航天员居住环境已由“筒子楼”升级为“小平层”,从传回地面的视频看,“室内设计”和内装修都不错。据说三名航天员每人都有一个居住舱室,拥有Wi-Fi、移动终端,可以随时跟家人保密视频通话。除了失重环境外,工作生活与地上无异。
这是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成功的画面,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从本质看,这其实是一种属于中国的进步:太空站是中国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体现,是进步;太空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是进步;太空舱里安装了Wi-Fi、航天员人人拥有专用移动终端,可以随时舱间通话、天地视频通话,是进步。明年问天、梦天实验舱发射与天和号对接后,有的航天员身份将由“航天”转变为进入太空的专业科技专家,负责在太空的生物、生命科学、药物合成、
这样的进步,我们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14亿中国人每天都在经历:PM2.5得到有效治理,“绿水青山”理念深入人心,一座座城市日新月异,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互联网“三网”崛起,整个国家迅速由一个“自行车王国”转型进入汽车时代,互联网平台企业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综合实力笑傲全球。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改变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
杨利伟亲历了中国太空探索的整个“进步”历程,进步是迅速的,某种意义还可以称为“奇迹”。人们常说,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一些发展过程、历史进展,中国的载人航天同样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外国在这个领域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世界第一个太空站是苏联1971年发射升空的礼炮号空间站,随后美国于1973年建成“太空实验室”,直到目前仍然是在轨的“国际空间站”。今天,中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赶上并引领了太空探索和利用的时代潮流。
天和号太空站的初步建成并由3名航天员入驻,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缩影,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必然实现的隐喻。我们不会骄傲自满,但中国的进步是实在的、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天上与地上交相辉映,令世界瞩目。更重要的是,这种进步并未停止,而且势不可挡,虽然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但中国继续发展进步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确定性。
进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我们奋斗得来的,是包括杨利伟等航天员在内的无数国人努力奋斗的结果。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人们“一块过、一块干”,终将变成天和空间站一样亮闪闪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