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专家市县行】加快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推动荆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12-02 11:38   湖北日报  

湖北省社科联中国调查课题组

【编者按】近日,省社科联组织的“2021年社科专家市县行—荆州行”在荆州展开。武汉理工大学魏龙教授、湖北经济学院许传华教授、武汉大学邹薇教授等多名专家组成的调研组,围绕荆州加快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到荆州区、沙市区、监利市、公安县、江陵县等8个区县和3个功能区,对21家装备制造、材料加工、煤炭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农产品加工企业走访座谈,针对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荆州是荆楚文化的根脉所在,湖北是中部之中,荆州是湖北之中,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占据着特殊位置,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促进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实施,大力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当前摆在荆州面前重要而紧迫的重任。

狠抓思想破冰 树立新观念

思想破冰就是要破除僵化的思想、破除陈旧的观念、破除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树立一系列加快推进荆州产业化、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观念。当前,荆州发展短板主要表现在支柱产业缺乏竞争力,商贸传统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能级不足、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城市粗放式扩张、土地产出效益偏低等。

坚定树立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为重点的观念。荆州再出发,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

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牢固树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观念。荆州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较多,对经济发展质量重视不够。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但最终必须过渡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

打好“文化牌”,明确树立“文化软实力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切实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拉长文旅产业链,吸引更多游客游荆州古城、品荆风楚韵,充分利用荆州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争取国家支持 做强大交通

湖北要建成支点,必须培育包括荆州在内的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这对未来加强区域分工协调能力和辐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荆州现代交通网络建设相对较弱,地理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限制了其产业发展。同时,科教文化优势尚未有效发挥,商贸传统优势还未凸显。

荆州“水陆空”布局要对接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要争取国家支持,把荆州交通网络建设纳入规划之中,推动大交通建设,加快荆荆高铁南延,让地处中心的荆州成为湖北省内的交通枢纽。

大力争取国家和湖北“水陆空”规划布局对荆州的倾斜和支持,为荆州大交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铁路项目建设、铁路客货站场经营开发、移动互联网服务、快递物流等业务,推动铁路站城融合投融资改革,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以铁路车站为载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打造公铁、铁水联运中心。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绿色交通发展。

聚力招商引资 建设大产业

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荆州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硬措施“60条”,扎实推进“清、减、降、通”专项行动,及时化解能耗、用地等堵点、卡点、难点问题,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服务招商引资,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开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各类科研企业和科技人才,为产业发展储备了人才队伍。荆州要继续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认真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承接产业转移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和补充。荆州是湖北唯一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园,擦亮这块“金字招牌”最重要的是培育和建设大企业,助推形成大产业。目前,荆州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轻工建材、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和电子信息六大主导产业。五方光电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主要产品红外截止滤光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4%。促进“两化”融合。在252家省、市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中,湖北车桥、德永盛、江汉建机、巨鲸传动等一批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转型升级,产品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聚焦“五个重大” 激活“动力源”

城市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荆州要抓住重点、扭住牛鼻子,以一系列重大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复兴大荆州的步伐。

重大政策支持:重点争取荆州跨江发展、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和荆南四河疏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等政策支持;重大瓶颈破解:主要破解规划、交通、用地、能耗、资金等瓶颈;重大要素保障:重点争取人力资源、金融、科技教育、电力、环保等要素保障;重大改革创新:重点在建设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荆州)、荆楚大遗址荆州片区传承发展工程、“三区融合”试点示范区、创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荆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等方面实现突破;重大项目布局:突出争取现代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社会民生等共49个重大项目。通过分层级、分时限做好“五个重大”工作清单对接落实,将重大事项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责任到个人,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形成最大合力,激活发展“动力源”,复兴大荆州。

创新体系机制 营造大环境

为加快招商引资、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构建荆州现代产业体系,把荆州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加速推进荆州市体制机制创新工作。

应加大政府在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为教育发展、人才成长、科技攻关、企业发展构建一套科学的制度、政策体系,营造人才生存、生活、创业的大环境,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建立技术与项目的引入激励政策,创建高效率服务型政府,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复兴大荆州的重要保障。

荆州再出发,需要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一是健全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构建有利于创新创造的体制环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强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建立绿色金融市场。按照绿色信贷标准和要求发掘绿色潜能,对符合金融重点支持的污染防治、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重点节能领域等绿色产业给予优先审批和优先放款的绿色通道待遇;四是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以及科学评价体系。从制度设计、舆论导向上鼓励创新,切实把荆州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发展优势。 (执笔人:彭定赟,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