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金融“活水”润山乡

©原创   2022-01-09 18:30     

三千里汉江蜿蜒南去,一库清水徐徐北上。因水而起、因水而兴的湖北十堰郧阳区,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曾经是集老、山、边、贫、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大山里,很多人一辈子没和银行打过交道,但是从2017年开始,一股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山乡,数万农户在它的滋润下斩断穷根,奔上了致富路。

专题:《是这个理》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38期:金融“活水”润山乡。让我们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今天,一起走进湖北十堰郧阳区,看看这里是如何利用金融“活水”带来的本钱和思路,让小作坊和大产业成为16.3万脱贫人口的“聚宝盆”,为乡村的振兴发展汇聚源源不断的动力。

偏远村庄求发展 创业贷款申请难

大柳乡黄龙庙村,在郧阳北边的一条狭长的山沟里。这里的村民靠山吃山,在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同时,也会上山挖中药材卖钱来贴补家用。但是今年,村民柏化凤打算一口气种植15亩地的黄精。从上山挖药材到下地种药材,柏化凤看重的是高收益。但15亩地的中药材,光购买种子就一次性花了7万多元,这要是在几年前,她连想都不敢想。2004年,一次蒸酒时的意外,让柏化凤失去了左眼,治疗的医药费加上两个孩子的学费,15万元的外债一度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2014年,她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摘掉这个帽子,夫妻俩农忙时种地,农闲时酿酒,比以前更努力的干活了。

朴实肯干又心思活络,靠着种植中药材和酿酒的多重收入,2016年,柏化凤家脱了贫。但是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要想过上更好的日子,她还想搏一把,于是决定进一步扩大种植的规模。大山里,中药材的成长周期一般都需要三至四年。这期间,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又不可预测。对于刚刚脱贫的一家来说,长线投资是个大问题。起初,柏化凤也找过银行,想要申请贷款。但她家没有财产,没有抵押,也没有担保,即使有合适的产业发展项目,也很难获得贷款。没有本钱就没有发展,致富更是无从谈起。恶性循环怎样破局?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小额信贷解大难 脱贫致富“不差钱”

2017年3月,郧阳在全省率先推出《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实施方案》,首次提出“5万元以下、三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按月直补贴息、建立风险补偿金”六个贷款要点,专门为贫困人口量身打造专属的金融产品。但在初期的探索阶段,村民不敢贷款,害怕以后还不上钱,而银行不敢放款,担心村民的偿还能力不强。大家各算各的账,都怕鸡飞蛋打。

为了打消各方的顾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帮扶小组这些最熟悉基层情况的人群都被发动起来了。每年年初,他们对想要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进行摸排,随后召集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开会讨论,对所有贫困户进行授信评级。通过房屋、粮食、劳动力等六个方面进行评定,只要被评定为C级以上的,都有获得小额信贷的资格。这样一来,通过政府牵头主导,利用政府增信,引入保险机制,确保了村民敢贷款,银行敢放款。2017年8月,柏化凤成了大柳乡第一批享受扶贫小额信贷的村民。她把这笔钱一部分用来种地,一部分用来扩大酿酒作坊,通过自己的努力,收入越来越多不仅把外债还清了,生活也越来越好。

如今,在郧阳的大山里,很多办理扶贫小额信贷的服务窗口,就摆在了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办理贷款。只跑一趟腿,只签一次字,最快一周就能拿到贷款。以前不敢贷、不愿贷的村民,如今都主动贷、比着贷。

金融如水助百业 春风化雨润心田

在郧阳流传着这样的一句顺口溜:“天然五谷杂粮酿,深山白泉出好酒。要喝酒,找大柳。”在大柳的余粮村,老祖宗的酿酒手艺就是致富的密码。代春是大柳乡余粮村的村民。2018年,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脱了贫,日子虽然能紧巴巴地过,但他还是想要搏一搏。这里家家户户都会蒸点小窖酒,但是小作坊酿出的酒,很难打开外地市场。为了把生意做大,代春先后3次申请小额信贷,把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改造升级成了家庭农场,将自家的酒送去检验,还申办了注册商标,希望以商标品牌发展带动当地酒业发展。如今,在他的酒厂里,年产可以达到10万斤。曾经的贫困户也成了致富带头人。

金融如水,水流充沛,不仅能浇灌产业,还能滋润心田。在郧阳,小额信贷不仅带来农民收入的增加,更在潜移默化中让代春这样的农民,主动链入现代化的金融市场,金融意识、市场意识、保险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村民发展小种养、小作坊、小庭院、小买卖,不仅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乡村要振兴,光靠这点儿小产业可不够。怎样修渠引流,让金融“活水”惠及更多农户呢?


刘涛,因为欠缺技术,曾在老家种植香菇血本无归。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他便把家搬到了杨溪铺镇的青龙泉社区。青龙泉社区是湖北省最大的香菇小镇,这里的香菇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技术员全程为665个一体化种植大棚、1470个种植小棚保驾护航。一搬完家,刘涛和爱人就申请了四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买了八千个菌棒,加入了香菇种植的大军。有了在老家种植失败的惨痛教训,这一次,夫妻俩格外上心。通过向技术员实时请教和与菇农之间相互的交流,第一年就赚了三、四万元。2021年刘涛又贷了5万元,不仅扩大了香菇种植的规模,还代表片区参加了当年郧阳区创新创业暨职业技能大赛。曾经的技术小白,如今从全区20个乡镇的香菇种植能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一名“土专家”。

如今在青龙泉社区,1500多个“刘涛们”,利用小额信贷种植香菇,稳定就业增收。而在整个郧阳区,在多个金融产品助力下,食用菌循环经济扶贫产业园规模进一步扩大。22家上下游企业借势发展,建成示范园1200亩、自动化香菇制棒和菌种生产车间24个、各类菇棚4.9万个,年种植香菇4000万棒,带动1万多农户在产业链上增收。香菇产业已经成为郧阳带动贫困户最多、整体收益最大的单项产业。除了小香菇,郧阳还有袜业产业兜底。金融帮扶让袜业产业链不断拓展。120万双的日产量,让郧阳今年的袜业产值预计实现20亿元,而“袜业车间+袜业作坊+农户”的方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安幼养老都兼顾”。


产业赋能新发展 乡村振兴添动力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郧阳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应贷尽贷。2021年全区累计发放小额信贷3.55万户11.19亿元,户贷率91%。同时,拓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做法,对其他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推出“2年期、纯信用无抵押、年利率3.82%”的惠农益农贷,目前已发放2.32亿元。有了这样一股金融“活水”,群众得以在产业链上增收,在家门口就业。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金融服务水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金融活、产业活、乡村活,如今,郧阳利用金融创新,马力正足,朝着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的目标,迈向全面乡村振兴的“新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