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8日)上午,来自湖北的基层代表刘发英走上“代表通道”。
记者: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今天上午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来自湖北的刘发英代表走上通道,讲述了扎根山区16年坚持教育扶贫,用一根网线串起一座爱心助学桥梁的感人故事。
刘发英代表是来自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名乡村教师,她回望16年的教育扶贫经历,分享了从一人支撑的艰辛到创建“英子姐姐”团队的喜悦与感动,以及如何利用好网络工具,构建起平贫困学子与爱心人士紧密联系的平台。
在鄂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1991年师范毕业后,我主动申请到长阳最贫困的黄柏山乡支教,山里孩子上学难,为了不让孩子辍学,我开始用我微薄的工资,资助他们,但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2005年,我试着在网上发出了第一封求助帖子,没想到居然得到了爱心网友的回应。”
2010年,刘发英代表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英子姐姐”助学网站,组建了助学团队。截至2022年的2月底,“英子姐姐”团队帮助430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读书。其中,有1500多名受助学生考上了大学。
在鄂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受助学生小娟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到长阳偏远的学校支教,还加入了‘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受助学生晓琳参加工作后每年坚持资助贫困学生,还有许多走出校门的受助学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
听了刘发英代表的答记者问,现场的记者无不受到感动,同时也感到振奋。
农民日报记者赵宇恒:“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大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到的英子姐姐助学网站,已经坚持了16年之久,我觉得非常不容易,也是让我很敬佩的一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李琳:“刚才听了刘发英代表的介绍,我觉得真的是特别不容易,她作为一个全国人大代表,能够履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样的一种理念,让她的这项事业不仅是她自己来做,也是发动了更多的人来投身到这项事业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