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过后每家每户就要开始做过端午节的准备了,在我们的印象中端午是纪念屈原的殉国、是纪念伍子胥的死谏、是纪念曹娥的投江……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唯一具有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节日。其实这一节日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很长时期,它始终以“压祟”与家国情怀传统文化共同贯穿了几千年。
据闻一多、张心勤二位先生考证,端午节起源于吴、越的龙图腾祭祀与“恶月恶日”的避讳。所谓恶月恶日,是因为五月植物葱茏,生机盎然,天气越来越热,瘟疫易起,疾病易长,各种昆虫和动物也在寻找食物,四处走动,有毒昆虫易伤人,所以被称为“恶月”。汉代开始把蜈蚣、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种有毒动物作为毒物的代表,认为它们在每年五月初五的午时开始孽生,在此之前要驱五毒以避邪毒,各种驱邪活动都要在此之前进行。
端午节的习俗在传统节日中是最多的,全国统一的习俗就多达几十种,先秦以前与汉以后的有明显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端午节的“红习俗”。
古代最常见的诸如“铸阳燧”,传说五月五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此刻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此时铸刻的铜镜具有神奇之力,可以辟邪。再如在五毒出没之时,在家张贴红纸印画的五毒图,再以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民间还有在衣服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画五毒图案,以此达到驱除效果。还有跳钟馗、画钟馗,驱邪、除害、引福。除此之外我们最常见的端午红线、画额等都是以红为主色的。到了清代由火神崇拜的“改火”而形成的“端午家宴”文化达到顶峰。
上古的改火仪式最初是用来禳灾,预防失火,后来用来防病,最后就是完全为了求吉祥平安了。以前大家最怕祝融之祸,一烧起来,什么都没了。经常举行改火仪式,一者求神灵保佑,二者也是自我警示。发展到后来,因为烹煮食物都需要用火,病从口入、因食致病的观念被人们接受后,为了预防生病,改火仪式中又加入了以救时疾的内容。上古的改火仪式很多地方都是有女巫主持的。自汉代起,政府就已经分别用青色、赤色、白色、黑色来指代春、夏、秋、冬四季的国家改火仪式了。到了唐代,只在清明举行一次改火仪式,其他时间都不改火了,宋代虽然不再搞改火仪式,民间却仍在延续。苏东坡因此有诗句:“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
到了清初,结束历经几十年灾荒与战争的人民安定下来,非常珍惜稳定的生活与家人的感情,尤其是出嫁后的女儿要回娘家。古代改火时,孟夏、仲夏用赤色,季夏用黄色,这就是五月节时,江南有的地方吃“红”,所以红色逐渐成为端午家宴的核心,传统改火由女巫主持,故此五月也称“女儿节”,女儿是家宴的主角。最初南京流行“端午五红”、扬州“端午十红”家宴,最终在镇江的京口渡形成了“端午十二宴”,也叫“京口十二红”“京江十二红”,可谓移民顺遂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随后在江淮地区盛行。每当端午都要把全家聚集在一起吃饭,至于最初有哪些菜品,就连美食大家汪曾祺“也说不清楚”,但是郑板桥有一首《端阳节》,描述当时扬州人的“十样红”是这样的:“端阳节,点缀十红佳。萝卜枇杷咸鸭蛋,虾儿苋菜石榴花,火腿说金华。”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有杨花萝卜、枇杷、咸鸭蛋、炒河虾、苋菜、石榴、火腿等。
各地“端午十二宴”的菜品有所不同,但是不是随意组合的,现在最有代表的比较完整的是镇江和扬州的“十二红”,一江两岸的两个城市却是不同的理解,但是寓意都是相同的。镇江的“十二红”都是单数组合,而且搭配是有饮食禁忌的。包括三凉三炒三烧一汤一水果一主食,共计十二道,象征着十二个月,寓意着一年到头没病没灾红红火火的。三凉三炒三烧共计九道,“九”为最,不能再多,也不能再少了。扬州的“十二红”叫作四碗八碟或四碟八盘,搭配起来没有饮食禁忌,寓意着四时八节没病没灾红红火火。
镇江的“十二红”是三冷:咸蛋、香肠、杨花萝卜(熏鱼)。热菜,三炒:苋菜、炒猪肝、炒河虾;三烧:红烧黄鱼、红烧趴蹄、红烧鸡块。汤菜:吊炉烤鸭汤;主食为豆沙粽;水果一般为枇杷。
扬州的“十二宴”有两个版本,作为家宴本是民间百姓的家庭聚会,扬州盐商家里都有厨师,自然也讲究。一般家庭大致是:烧仔鹅(头红)、烧鸡子(冠红)、烧黄鱼(眼红)、炒长鱼(肚子红、血红)、炒虾子(全身红)、鸭蛋(心红)、红豆粽子(点点红)、苋菜(叶红、汤红)、杨花萝卜(夹心红)、香肠(里红)、樱桃(珠红)、枇杷(皮红)。所谓“盐商十二红”由于各家厨师不同所以各家菜品各有不同,但是上桌只有十二道菜,“盐商十二红”主要有:苋菜、红烧鹅、鸭蛋、虾,这四道菜是必备的,与普通人家并无二样,无非做法精致讲究。比如通常炒苋菜只会把苋菜的梗掐掉,而雀舌鸽松却是取苋菜头部最嫩的叶尖,然后再与鸽肉丁一起烹炒。烧仔鹅不是因为鹅头鹅掌是红色的,才把鹅归属到“十二红”里。过去在“盐商十二红”里有一道“掌上明珠”,用的就是鹅掌,然后在鹅掌上配上鸽蛋,透明的鸽蛋就如同珍珠一样,就取了“掌上明珠”这个好听的名字。其他都是精致菜肴:虾油拌海蜇、瓤豆芽、蛋黄豆腐、红焖鱼翅、酒糟鲥鱼、荷包红鲤、胭脂甲鱼、蜜汁火腿、雀舌鸽松、桂花糯米藕、鸭蛋黄炒豆腐、樱桃肉、枸杞鱼米羹等。这些都是当年各家大厨做出来的经典菜式,工艺繁复,例如瓤豆芽,豆芽去掉头尾,中间钻孔穿空,里头嵌入鸡茸、火腿,红白相映,色香味绝佳;樱桃肉用嫩蚕豆米配烧红曲小肉丁,盘边围摆鲜樱桃而成。肉丁明亮殷红,豆似翡翠,真假樱桃相映成趣,荤菜素果相得益彰。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在扬州就尝过了这道菜。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在扬州九峰园早膳,两淮巡盐御史高恒的献食中就有“莲子樱桃肉一品”。胭脂蒸甲鱼用的米叫胭脂米,这种米的特性与糯米差不多,只是颜色呈胭脂色。这种米很名贵,亩产只有100多斤,《红楼梦》中贾府门下黑山村庄主乌进孝进贡贾府的红帖上,有“御田胭脂米”一条,数目极少,仅有“二石”。桂花糯米藕中的糯米是红米代替平常的糯米。
进入新时代,传统文化蓬勃发展,尤其是国家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人类大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达到空前的重视,将包括端午节的传统节日给予假期,更加强了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也是空前的热爱,国内外时尚界也纷纷将包括端午文化的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服装和配饰,比如将中国红用于奢侈品,有些国内外大牌将“五毒”图案设计到服饰里。每到端午节各种传统端午节目目不暇接,现在物资丰富,节日聚会也不局限于十二个菜,但是红色是不变的主题,除了传统的“红菜”西红柿、小龙虾、螃蟹,和牛及各种名贵的海鲜也纷纷进入普通群众的餐桌。
凡此种种,可以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伟大复兴的根基,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生活的提高,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保障,这无疑都具有高度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