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涛:区域协同发展的“硬核”支撑

2022-08-04 10:12   《湖北日报》   胡荣涛

都市圈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战场,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阵地,是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节点。

推进都市圈建设,要深化产业分工和加快经济一体化,形成完善的集聚、扩散机制,推动都市圈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高效的空间组织形式。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顺应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湖北区域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必将对湖北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抓手,将为我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供“硬核”支撑。

都市圈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都市圈是以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强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形成密切社会经济联系并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空间组合,其发展是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般性规律和普遍现象。

从区域经济理论看,区域间既存在促进要素向优势地区不断积聚的极化效应,也存在促进要素外溢的涓滴效应或扩散效应。城市发展具有规模效应,城市规模越大,其人均GDP、地均GDP等产出效率越高。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容易出现“大城市病”,造成城市人口承载力下降,基础设施、土地资源、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也会面临挑战。随着城市的发展,资源要素加速集聚与发展空间的刚性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已难以适应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需求,需要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布局城市发展。都市圈是介于大城市和城市群之间,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推动都市圈发展,有助于打破城市发展的行政壁垒,促进商品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既可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约束,缓解“大城市病”,又可以解决中小城市人口流失造成的城市收缩问题。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一靠生产要素的积累,二靠经济效率的提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发展中最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都市圈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加强要素有效循环、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巨大潜能。都市圈以更宏观的空间范围布局区域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分工,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中心城市更多承担高端职能,中小城市更多承担制造业发展的职能,各城市间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避免产业同质化和城市间无序竞争,共同构建区域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利于实现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从世界城市发展趋势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专业化市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分工格局是主流发展趋势。中心城市是都市圈的发展极核,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需要通过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来实现。辐射带动作用是中心城市凭借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向周边技术转让和创新扩散、产业转移和关联、信息传播和交流、资本输出和优化配置,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资源聚集地,引领、辐射、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可以同步解决中心城市“想发展无空间”和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空间难发展”的双重难题。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意义重大

都市圈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战场。畅通经济循环要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上的堵点,实现各环节有机衔接、循环流转。都市圈以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协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联保联治等为基础,客观上要求资源要素的流动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同城化发展,实现产业同链、民生同保、交通同网、市场一体,这就为打破经济梗阻、畅通经济循环创造了条件。产业同链,就是在都市圈范围内,布局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推动都市圈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现代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有助于打通生产堵点;民生同保就是要实现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打通分配堵点;交通同网,是在都市圈范围内打造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四网融合”,有助于打通流通堵点;市场一体就是要打破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市场竞争,有助于打通消费堵点。

都市圈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载体。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充分证明,中心城市及其所在的都市圈、城市群,在引领科技创新突破方面始终具有绝对的核心作用。都市圈作为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的区域,其要素资源的规模效应和相对健全的服务支撑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都市圈硬件层面的交通互联互通和软件层面的城市间协作机制,确保了技术协作、信息传递、人才流动和服务合作等联系通道的畅通,提高了创新转化效率和辐射范围,可进一步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创区域。

都市圈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阵地。集聚发展要素的都市圈,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人口在中心城市、都市圈地区的聚集并非只是城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在知识外溢、技术交流、规模经济和产业融合的作用下,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升,中等收入人群进一步扩大,将显著增加中高端消费需求。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区域,其发展建设本身也将有效拉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包括枢纽型交通节点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5G新型技术设施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等优质项目,进一步扩大内部需求。

都市圈是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节点。都市圈大多在国家战略层面具有枢纽地位并承担对外开放功能,都市圈具备链接入网所需的高等级交通枢纽以及特色政策平台。作为都市圈核心的中心城市,自身布局有一个或多个国际性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及航运枢纽,是国家开放的门户所在。都市圈以城市组团的方式拓展了大中小城市在国际循环中的作用和功能,中小城市为大城市提供重要腹地,为大城市融入国际大循环提供重要支撑,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打开国际市场,融入国际循环。

湖北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实践进路

加快要素集聚和资源整合,提升三大都市圈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和科技攻关,大力发展都市圈中心城市的金融、信息、科技与商务服务业,增强三大都市圈国际竞争力。以都市圈中心城市为核心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三大都市圈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都市圈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打破圈内分割,共享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动为纽带,引导企业跨地区重组联合,形成一批支撑都市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沿江产业走廊和休闲旅游带,进一步推进旅游合作,引导优势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转型升级。鼓励在共同市场中进行跨地区的企业兼并活动,提升整个地区经济实力。

优化生产力布局与城市分工,推动都市圈内部一体化发展。推进都市圈建设,要深化产业分工和加快经济一体化,形成完善的集聚、扩散机制,推动都市圈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高效的空间组织形式。加快疏解非核心功能,推动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瘦身健体”。积极培育都市圈次中心城市,加强发展政策支持。周边城市应抓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襄阳、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机遇,以依托和呼应、进入和引出为主要方式,全面加强科技、市场、要素和信息依托,推进经济渗透融合,形成与中心城市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推进都市圈医疗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常态化、同城化,增强区域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强化交通枢纽与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推进交通网络融合发展是支撑和引领都市圈空间集约发展的重要方式,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加快高铁干线、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发挥其衔接互补功能,构建发达的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复合廊道。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天河机场、花湖机场等,共同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挥花湖机场连通武鄂黄黄四个城市的纽带作用,促进四市交通一体化发展。襄阳要加快推进立体交通网络搭建,打造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宜昌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三峡大坝和三峡机场、沙市机场以及公路网、铁路网,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并联动荆州和荆门,共同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发挥交通枢纽带动作用,推进城镇空间重塑和沿线城镇协同发展。

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助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加快武鄂黄黄同城化发展,发挥光谷科创大走廊纽带作用,促进武汉都市圈产城一体化,带动武汉“1+8”城市群发展,促进武汉都市圈融入并逐步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推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加快襄阳都市圈发展,建设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带动“襄十神随”城市群和南襄盆地发展,辐射引领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汉江流域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江汉平原和“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引领清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促进清江流域治理与生态保护。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