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湖北大学在行动

2022-11-08 09:54   湖北大学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汇聚湿地保护力量,凝聚生态保护共识,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举办。

当前,全球共有国际湿地城市43个,其中中国有13个,位居第一,武汉正是其中之一。城校相依,共荣共生,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湖北大学,多年来发挥科研优势与人才优势,在湖北省、武汉市湿地保护中深度参与、积极行动。

40年,研究一方土壤

湖北省是湿地大省,全省湿地总面积达2175.3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7.8%。目前,湖北省已建成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8处、省级重要湿地46处,建立湿地保护小区72个、国家湿地公园66个。1931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湖北大学前身)在武昌沙湖之滨的宝积庵诞生。1984年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后,学校科学研究事业不断壮大。上世纪80年代,地理系郑泽厚教授等参与到三峡工程对江汉平原的保护开发研究,由此拉开了湖北大学参与和研究湖北省湿地保护的序幕。

上世纪90年代,湖北大学承担农业部资源普查项目,主持完成湖北省大中型湖库资源的研究,该成果获得了199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湖北大学成立资源环境学院。依托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优势,发展并壮大了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团队。其中,李兆华教授牵头的农村水环境研究团队,完成了梁子湖、长湖、大冶湖、斧头湖、洪湖、清江、三峡(湖北段)、丹江口水库(剑河)、武汉城市圈的水污染调查,参与了武汉市和湖北省相关县区的生态建设规划,出版了十余部专著。汪正祥教授牵头的植物地理与生态保护研究团队,先后主持国家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多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科学考察或总体规划。

“修复湖泊生态系统,对当前湿地保护来说是最亟需的,也是我们高校教师亟需参与的。”资源环境学院李中强教授说。他多年从事水生植物研究,5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前正致力于湿地生态保护。“我们主要关注植物配置,净化废水中的氮与磷,以此来开展湿地保护。”李海波教授说,他带领的团队承担了生态环境部长江生态保护项目,技术成果在黄石市长江生态修复、湖泊水质提升、水源地保护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彭宇教授介绍,近年来,学院站在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鼓励教师们深度参与湖北省水资源管理、湖泊保护、湿地系统外来物种的调查与防控研究等,在湿地保护领域贡献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力量。

“生态保护是个大话题。作为高校科研人员,我们有责任站在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大局,提升科学研究的社会引领性与公共服务性,使之成为服务社会的公器。”李兆华教授说。

洪湖湿地生物浮岛研究

梁子湖调查

斧头湖调查

丹江口水库调查

12年,守护一个湖泊

近日,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沙湖环保志愿队的学生们在沙湖公园畔开设一块地,种植风雨兰种球。这是学院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团队守护沙湖的暖心举措。

沙湖环保志愿队成立与于2010年。12年来,他们持续参与沙湖环境保护,包括开展沙湖水质监测、每月一次湖泊清洁、开设公益课堂等。截至目前,累计参与师生达1万余人次,接力守护沙湖。

“湖北大学毗邻沙湖。守护沙湖,保护湿地,是我们的义务,更是责任。”资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岚介绍,学院在志愿服务中凸显“志愿+专业”的特点,利用学科优势,在污水治理、城市规划、环保教育、资源分类利用等方面开展公益实践,保护生态,服务社会。

这支由专职辅导员和大学生组成的沙湖环保志愿队,以沙湖公园科普与志愿服务基地为平台,打造了多个精品活动。其中,“沙湖体检”运用GIS专业技术,定期进行沙湖水质检测;“绿植浮岛”依托学院教师的专利技术,在沙湖公园建立绿植浮岛,净化沙湖水质;“环保课堂”为沙湖周边社区与少年儿童开设“公园大课堂”“绿色生命课堂”;志愿者还开展“湖泊每月清洁日”活动,将垃圾分类利用,探索开展落叶转化为有机肥料、一次性用品再利用制作手工艺品等环保活动。

12年来,在助力沙湖环境保护的同时,大学生们也通过公益活动成长成才。环保志愿队“追寻沙湖的绿水人踪”项目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多名学生志愿者获评“湖北省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在2017年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立项计划中,资环学院“绿水空间”护湖公益行动计划获重点资助。2018年志愿队成为湖北大学首支入选“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队伍;2019年获全国首届品质公益奖(生态文明类);2020年获第五届湖北省青年志愿公益项目大赛铜奖;2020、2021、2022连续三年参加湖北省“与绿同行”微公益环保创意大赛,分获省三等奖、优秀奖、二等奖。

沙湖环保志愿队开展相关活动

一审:余艳君;二审:李珮婕;三审:魏文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