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华章贡献青年社科力量——省社科联举办“湖北省青年社科人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优秀青年社科人才座谈会”

©原创   2022-11-22 15:07     

11月15日,湖北省青年社科人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优秀青年社科人才座谈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

本次座谈会由湖北省社科联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承办。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出席会议并讲话,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喻立平主持会议,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致辞,湖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其涛介绍省社科联社科人才培养相关情况,湖北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陈芳、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出席会议,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科联、中南民族大学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及“最美社科人”代表和来自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部分优秀青年社科人才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会议。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爱国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在青年人才培养上下更多功夫,投入更多精力,搭建更多平台,形成地校人才培养合力,不断发展壮大湖北省青年社科人才队伍。全省广大青年社科人才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要树立理论报国的学术思想,为人民做学问、做真学问,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涵养理论创新的勇气,敢于开拓新领域、敢于推进理论创新;要锻造拼搏奋斗的作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提高学术高度,又要积淀实践厚度,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创新,努力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社科力量。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喻立平指出,本次座谈会是省社科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激励青年社科人才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听取关于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尊重社科人才的浓厚氛围。省社科联将结合会议成果,进一步细化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和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举措,为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人才强国战略贡献湖北社科智慧和力量。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在致辞时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上升到战略高度,对新时代青年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足见党中央对教育、人才的高度重视,必将给大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南民族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文社科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近几年,在湖北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硕果累累,青年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青年社科人才斩露头角。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加强人文社科建设,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为青年人才成长进步创造必要的条件。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其涛表示,省社科联将继续做好分层分类培育体系设计,优化与国家、省级社科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机制,努力扩大课题项目资助覆盖面,鼓励社科人才参与基层决策咨询服务,着力加强对我省社科人才的宣传推介,坚持做好社科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持续加强对各类社科人才的引导、培养和管理,紧扣青年社科人才的发展需求和成长规律,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有效整合,努力提高培养成效,逐步形成“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工作格局。

8位优秀青年社科人才代表汇报展示了近几年学术成果,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身专业学科特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青年社科人才的使命担当”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并就如何加强新时代青年社科人才培养提出意见建议。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李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根本路径,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和重要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内涵,是实现各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地区发展存在一定短板和瓶颈,分阶段、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解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王珂: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我们党对文化自信自强问题的新认识、新判断,特别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极具理论指引与思想启迪作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需要,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需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意义,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建设。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作为一名社科工作者,我们应该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以观照中国实践为基础,开展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学理性和应用性的体育社会学研究,用具有代表性、人民性的学术作品展现我们的初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引导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为本,将人才培养作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基础,将培养更多具有体育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作为我们的初心。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始终坚守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的一线,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等各领域中贡献力量,始终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创新者。作为一名年青人,我们应该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品质,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华君:党的二十大报告展新篇、绘宏图、筑同心,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要学懂弄通践行报告的精神。报告中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针对当下国际传播形势,我们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话语体系,能够让全世界都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以实现跨文化对话与价值融通。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元素和传播符号,要展现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包容性沟通与互惠性理解,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我们要从思维、意识到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转变,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技术工具赋能信息生产环节,形成协同化的对外传播业态;以原创话语激活中国内容元素,打造多元化的传播产品矩阵;以关系思维链接海外受众,构建网络化的用户关系结构;以主动姿态设置中国议题,塑造系统化的中国形象。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较之于城市,农村最为独特的资源禀赋即为其生态资产(山水林田湖草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事实上已经阐明弥补乡村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生态禀赋逻辑。一方面,农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是农村重要的生态资产,采取恰当的制度安排盘活农村“三块地”,可促进农民实现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开发表征区域综合生态服务价值增量的生态券,以生态券交易兑现区域保育生态的行为努力,也是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从经济增长转向生态改善的新型发展思路,不仅有助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有助于推进共同富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毛海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一论断对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准确定位。数字技术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既能提升生产效率,也能提高产品质量,有助于为企业迈向产业中高端打开新空间。然而,也应该警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可能隐患。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推广可能进一步压缩低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和低收入劳动力的生存空间,部分劳动力可能面临永久性失业压力,谨防数字技术成为共同富裕实现道路的绊脚石;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发展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产业,需要与之相配的新型劳动力支持,需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劳动力更好适应新就业形态。

武汉大学副教授袁康: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件。报告将“法治”作专章,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意味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法治是党领导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和重要保证,也是新时代中国政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作为法律工作者,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岗位上加强法学研究、参与法治实践、培养法律人才,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斗争形势下,报告将“国家安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其中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要求与法治中国建设高度契合,我们需要进一步统筹安全与发展,加强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相关法治保障,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湖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得到很大提升。报告第二部分标题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且在正文特别说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是大家熟知的,就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且是与当代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则是比较新颖的。报告中很大程度落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之上,它是与历史上的中国相结合。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空间维度的问题,时代化是时间维度的问题。报告指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中扎根,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的鲜明中国特色。这个特色,不仅是当下中国的特色,也包含历史中国的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推进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再进一步推进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除了经济上的复兴,也当然包含文化上的复兴,而文化复兴的来源,优秀传统文化便是核心部分之一。荆楚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促进文化自信自强。

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