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省委党校胡荣涛:汇聚合力,让特色资源迎来发展“薯”光

2022-12-07 11:50   荆楚网   胡荣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道路该怎么走?作为一名社科理论工作者,这件事一直萦绕心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农村考察,总会过问当地的特色种植产业,称赞柞水的木耳、大同的黄花、南阳的月季、延安的苹果等小作物成为助力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反复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牢牢镌刻进我的心里,也让我在平时对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格外留意和关注。

2021年9月,我来到红安干部学院,开始一年的学习锻炼,在研究大别山革命斗争史的过程中,我读到了“红苕地里埋银元”的故事,它是红军以良好的纪律作风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革命佳话。如今,听说“红苕地里埋银元”的故事又有了时代新篇,红安县正在大力发展红安苕特色产业,我就萌生了去红苕地里看一看的想法,希望了解当地是如何通过发展红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

今年3月,在申报《是这个理》项目之前,我第一次走进了红安苕种植专业村西林村,看到西林村通过发展红苕产业,带领村民摆脱了贫困,留守在家的乡亲们吃上了“苕饭”。这里村容整洁、风景秀美,家家户户的墙上都画上了反映特色红苕种植和农村稻谷丰收的墙绘,令人赏心悦目。见到了西林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忠,这位进城多年、在外创业成功的能人,十年前被劝回来当村支书,刚开始还住在县城,后来为了工作方便,带着爱人,在家里盖房,彻底搬回了村里。前几年刘建忠的儿子、儿媳大学毕业后在西安买了房子,但为了支持父亲,为了一家人能够在一起,他们在县里找了工作,带着小孩一起从大城市搬回了村里,过上了田园村居的生活。条件虽然不及城里方便,但是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着实令人羡慕,感觉刘建忠也算人生赢家了。调研中,问到为什么选择发展红苕,村干部们说,在外地大城市,经常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超市里卖红安苕,看品相跟自己老家种的也不完全一致,也许只是“贴牌”销售,但是人家就是靠这个发了财。回看红安本地的乡亲们,却没人因为种红薯赚钱。一边是“金字招牌”贴牌销售,一边是村里土地大面积撂荒,既浪费了“特色资源”,又浪费了土地资源,刘建忠感到十分痛心,于是回到家乡后,就一直想在红安苕上做文章,把红安苕土特产变成富民强村的大产业。

第二次调研,我来到了位于西林村的长青红安苕良种繁育基地,见到了基地负责人、红安苕技术专家柯长清。当时正值红安苕大育苗的季节,这里一派繁忙的盛况,工人们每天从红苕保鲜库里运送苕种到基地,按标准化生产规程完成红安苕育苗全流程。问到为什么选择在西林村选址建红苕基地,柯长清说,当年听说西林村在种植红苕,有产业基础,十分心动,加上西林村还修了路,交通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好,前期已经大规模流转了土地,便于再次规模化流转。当时有其他村的书记找到柯长清,愿意提供400亩土地,供他建基地。但是柯长清拒绝了,他说“烧香不能烧到神屁股后头,要烧到神前面”,西林村各项条件、基础都好,又有能人带头,选址西林村才能实现大发展。

在此之后,我又因为各种疑问,先后三次到访西林村,对红苕特色产业发展的问题反复询问,同村委会成员、驻村干部、“苕大哥”创始人韩德校,还有不同家庭情况的村民分批次促膝交谈,在村委会、基地上、农家小院里、红苕田地中,到处都是我们交流的场景,也了解了大家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中做出着各自的努力。直到今年10月底,赶在西林村最后一批红苕开挖前夕,我同省电视台摄制团队一起,再次来到西林村,这是第六次到访这里。今年天气干旱,红苕收成不是特别理想,但是看到那些收获的红安苕,还是十分欣喜,它们皮薄肉厚、色泽饱满,确实名不虚传。这里的土地是细腻的沙土,疏松、通气、排水性能好,非常利于红苕生长。地里务工的群体,大多是原来的贫困户、老年人和妇女,家门口打工赚钱,他们干劲十足。半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西林村育苗、种苕、施肥、挖苕、存苕、加工的全过程,看到红安苕制作的淀粉、粉条、酸辣粉、锅巴酸汤粉丝、红薯条、红薯面条、红薯酒等产品,看到西林村周边两公里范围,建立起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产业链,心中为村民们高兴,也为“红安苕”高兴。

农业发展,要突出特色,发展特色产业,要形成合力。在调研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有这么一个特色资源,有这么一群人,基于前期的基础,汇聚到这个产业上来,大家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汇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战胜艰难险阻,应对风险挑战,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致富增收,让“土里土气”的特色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迎来发展的曙光。

作者:胡荣涛(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是这个理》第58期主讲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