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

2022-12-13 11:08   武汉理工大学  

12月9日至11日,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中国石油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武汉理工大学、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市人才工作局承办的“车谷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武汉理工大学校举办。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淑林、副秘书长赵瑜,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秘书长张冠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周鹏,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工作局局长姜铁兵,中国石化集团机械制造公司副总经理刘强,武汉市经开区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毛俊,大赛组委会秘书长王备战,校党委书记信思金、校长杨宗凯、副校长王世杰,学校各职能部门及相关学院领导出席。决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近5万人云端观赛。开闭幕式由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执行委员会主任、副校长刘祖源主持。

信思金在致辞中指出,本届大赛与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完全一致,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的战略布局高度吻合,为“想创新、敢创新、要创新”的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和良好的交流竞技平台。他呼吁广大研究生培养单位携手推动国家装备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共同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宗凯在致辞中表示,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代表了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学校将严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承担起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时代重任,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赛促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努力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张联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严新平,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中欧能源学院中方院长罗小兵,清华大学青年教师张扬,以及参赛学生代表为此次大赛送上了最衷心的祝福。

本届大赛从社会支持、内容设计、配套措施、成果转化和宣传力度等方面出发,对大赛进行再升级再优化,全力打造智动设计、数字能源、科技赋能、人才聚集的创新场景,始终围绕“人才”,开拓诸多创新和亮点。赛事重点关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新能源装备主题,设立海洋能源高效开发与利用装备、油气绿色高效开发装备、新能源材料开发装备、新一代交通能源动力装备、其他能源装备、企业命题六个赛道,旨在推动制造业的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

大赛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211所高校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447支参赛队伍报名,通过初赛网评、会评环节,共有418支参赛队伍、2474名师生入围全国总决赛。参赛项目涵盖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多技术领域,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本届大赛通过制定《大赛工作手册》《大赛评审方案》《大赛评审细则》,建立评审高校专家库、评审企业专家库等,开发评审专家打分系统,做好赛事答疑,不断做细做实赛事服务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严新平担任本次大赛评审委员会顾问,来自全国重点高校、行业企业、科研单位的70位专家组成评审团参与评审。

大赛强调作品成熟度、创新性与可复制性,注重参赛作品的实用性和能否解决企业发展痛难点问题的现实需求。聚焦设计方案构思的创新性及其技术的先进性、功能原理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理论论证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等方面,以专业严谨的精神,对项目进行专业评审。通过线上答辩、云端实物演示、3D模型展示等形式,共遴选出创新之星3个,一等奖38个,二等奖103个,三等奖268个,优秀指导教师40人,优秀组织单位41个。

本届大赛健全赛前、赛中、赛后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深度挖掘科研成果转化潜力。大赛期间,组委会对有科技成果转化意向的项目团队和企业方进行充分摸排,累计发掘、培育创新创业项目272个,搭建重点项目培育库,对优质项目进行重点跟踪。大赛灵活运用校企政合作模式,联动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行业企业和参赛高校,组委会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先后组织3轮空中对接,与中石油协会下属企业、武汉经开区51家企业、武汉理工大学现代产业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1个项目,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能源装备产业发展。

据悉,大赛组委会将密切关注达成合作意向参赛团队、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持续跟进合作进程,发挥好媒介作用,力争促成更多项目团队和企业达成合作,推动更多优秀项目和人才来“中国车谷”实现成果转化落地生根,让更多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设计新产品走向市场,为发展新能源产业、能源装备制造行业注入新动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武汉深入推进科教强市、人才强市建设注入新动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