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深入解码“第二个答案”的文化基因,我们更能弄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并为世界政党治理和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提供有益借鉴。
从自强不息到“永远在路上”。自强不息源于《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示人们要效法天道刚强、运行不息,始终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精神贯穿儒墨道法各家,如儒家荀子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墨家墨子言“强必治,不强必乱”,道家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法家韩非子言“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等等。自强不息精神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成为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融化为内在的民族本性,也深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之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贯穿百年党建的鲜明主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赋予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新的时代内涵,必将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入新境界。
从反躬自省到“刀刃向内”。反躬自省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思想传统和最基本的修养方法。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言:“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王阳明在总结先人“自省”方法的基础上,在《传习录》中提出“省察克治”的修养功夫,即通过自我省察、自我反思来及时矫正自己的错误。中华文化这种重内在修养、自我反思的传统和方法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党的三大作风之一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制度化的民主生活会就是具体表现,而一以贯之地严惩违犯党纪国法的腐败变质分子更是将传统的自省内修转化为自我革命的具体举措,贯穿党的百年历程。进入新时代,面对“四风”屡禁不止和触目惊心的贪腐问题,我们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 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充分展示了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确保党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
从居安思危到“依规治党”。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文化饱含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成为最深沉的民族特征。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有备无患才能抵御意料不到的危险。一部《周易》就是探究如何趋利避害和转危为安、居安思危的教科书,告诫我们既要有“履霜,坚冰至”的预见性,更要有“困而不失其所”的品德坚守。传统文化注重从个人德性修养方面提醒人们立德避害,避免“多行不义必自毙”,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建党的重要资源。同时,我们党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注重从制度层面“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先后出台了一大批党内法规,在坚持尊崇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的原则下形成了一整套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加强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之间的有效衔接,切实做到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同时,党始终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执纪执法贯通,对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执行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形成纪律建设、监督执纪、审查调查、巡视巡察、责任追究等全环节治理,效果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并就进一步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更加全面、有效地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落实在制度机制上,从根本上筑牢党长期执政的根基,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