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心:推动中国节日更好走向世界

2023-01-20 10:4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译心

春节将至,神州大地沉浸在一派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节庆氛围中。与此同时,世界多国也在热烈欢度中国节。中国节日正以独特的魅力受到世界瞩目。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记录、传承、保护、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也可以促进国家文明脉络的延续,推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 

发掘国际传播价值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贮藏且传承了丰富的集体文化记忆。在欢度节日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体验充满趣味的民俗文化,享受生活带来的周期性仪式感。如今,中国节日海外传播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春节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日之一,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定为公共节日。小年夜,泰晤士河畔,英国地标性建筑“伦敦眼”亮起中国红,舞狮表演活灵活现,吸引了众人驻足拍照;旧金山新春花市上,金发碧眼的美国顾客与摊主笑着用“恭喜发财”互致问候,来自不同种族的有关中国节日的亲切问候,为多元化的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

中国传统节日何以如此受欢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和她的研究团队通过考察发现,尽管各国传统节日起源不同,但很多重大的传统节日都是以家庭团聚为庆祝方式,以幸福、快乐、团聚为基本节日氛围,以节日美食为重要标志。中国传统节日也成为不同人群之间互动、共情的媒介,成为中华文明传播不可缺少的内容。 

从国际传播价值来看,中国传统节日是最具国际接受度、交流度、参与度的中国好故事,是国际社会“愿意听”“听得懂”“乐分享”的中国好故事。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看来,中国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思想文化和情感能量,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传播属性和国际传播价值。中国节日是最具元叙事性的跨文化叙事题材,能够发挥“元话语”和“开场白”功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具有中国味道、中国体验、中国温度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中国节日海外传播活动在打造中国叙事巧实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经济硬实力、传递中国社会暖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国际传播价值和战略示范意义。

“中国节日所呈现的岁时规律、欢聚喜庆、健康祈福、追思先人等主题,蕴含着天人合一、和合、阴阳之道、亲情人伦等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以春节为例向记者说明,作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经典文化符号,春节在国际传播层面有效推动了中外跨文化交流。各国人民在春节的庆祝过程中,感受着欢乐团聚的节庆氛围,感悟着全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了中华文化影响力,有益于强化中华文化圈及海外华裔族群的情感纽带。春节已经被不少国家和城市政府正式批准为当地的节日,与华人华侨一起过春节的外国人士日益增多,成为连接世界各国人民与当地华人华侨情感以及增进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的重要桥梁。

中国节日还是其他国家人民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浙江大学教授吴飞认为,不同文化传统对天地人神关系的认识不同,节日使人们加深了对他人文化的认识,产生了交互的价值。 

围绕“欲望”的探索吸引力、“奇观”的博物消费需求、“原乡”的原生态空间归属感、“叙事”的故事张力追寻、“历史”的共情力融合、“当下”对文化均质主义侵蚀的紧迫感,是民族节日对域外受众的六大情感传播点。北京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传播与创新活化实验室主任姜申总结道,从这些角度看,国外民众对域外节日文化的输入具有天然的传媒市场需求,节日推广对民间友好亲善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利用新媒介提升海外传播效能

新时代十年,我国节日海外传播呈现出年轻化、生活化、创意化、数智化、媒介融合化等新特点,通过游戏、文学、动漫、影视、戏剧、融媒体等文化创意类型,普及推广中国节日文化资源,培养了越来越多热爱中国文化的海外年轻人。例如,河南卫视打造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到七夕、中秋、重阳,运用数字化手段让节日文化活起来,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讲述节日故事,让观众进入古代生活场景,为全球受众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因而也成功破圈出海成为“爆款”。同时,中国节日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为中国节庆增加了超高人气,让更多海外人士能够了解中国节日文化,社交媒体参与度不断提高。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下中国节日海外传播还存在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传播行为识别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陈先红认为,中国节日海外传播理念识别系统中缺乏系统性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尚未整合所有中国节日资源,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中国节日故事世界。中国节日海外传播视觉识别系统中缺乏像“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帽”“圣诞屋”那样具有文化地标性的视觉识别符号系统,尚未形成中国节日文化IP的活化模式。很多海外民众虽然也在庆祝中国春节,但由于缺乏中国节日道具,可能会造成对“中国符号”的歪用和滥用,有损中国形象,效果适得其反。除此之外,中国节日海外传播也尚未形成制度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国际著名节日品牌。

尽管得益于驻外机构和文化部门的海外推广,“欢乐春节”活动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流行起来,以春节、中秋为代表的中国节日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但端午、清明、重阳等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海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明显不高。范红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后疫情时代国际旅游的冷环境,使得外国民众亲身来到中国体验节日文化的机会明显减少,这也让以海外华人为主体的海外节日活动成为中国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整合节日传播方式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之外的一些现代政治节日、体育节日和商业节日,如国庆、两会、大型纪念活动以及大型体育活动、集体购物活动等,也成为广受全球关注的节日类型。

智媒时代,如何使这类“眼球经济”价值最大化,通过节日传播更深层地传播中国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在范红看来,中国节日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战略规划和整合传播。“讲什么”“如何讲”“对谁讲”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应当侧重强调节日中蕴含的共情和共享的文化属性,促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同时,发掘有趣的当代中国节日,并打造具有活力的节日品牌。首先,要加强节日文化新媒体传播,依托社交媒体平台促进线上分享与线下体验有机融合,增强中国节日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青年群体的兴趣,生动阐释中国节日蕴藏的深层价值观念。其次,要开设丰富多元的线下活动,如节日文化展览、民俗产品博览会、庙会活动体验、节日艺术手工活动等,使海外友人获得更多体验机会。同时,不断丰富节庆商品,让节日更有趣味、氛围更加浓烈。 

陈先红认为, 我们要秉持高度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弘扬中国节日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聚焦仪式时间、仪式生活、仪式节庆、仪式旅游等方面,探索中国节日文化IP的活化模式,积极打造“中国节日元宇宙”。就具体实践而言, 陈先红表示,在国庆、两会等现代政治节日文化传播中,要有意识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能见度;而在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中,要努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时尚度、现代感。范红认为,将丰厚的文化内涵与有趣的商业活动融合起来,是未来中国节日传播应当努力的方向。 

在国际传播活动中,节日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更是一个可以经营的热点时刻。吴飞认为,如果我们希望通过节日传播加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就必须分析某些时间节点上,全球层面的实时性文化心理需求。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未来需要的是从更深层次通过中国节日,传播中国的哲学观、文化观,以增强中华文化“共情力”,让全球人民共享中国节日文化盛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