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伟:系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治理论略

2023-01-29 09:41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赵继伟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性要求,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在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目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代素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思想关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基础上,着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进而系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治理。系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治理,主要包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论、明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标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实现现代联结系统结构的优化、现代治理系统功能的拓展、现代治理水平的深化,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围绕党的中心,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服务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性系统工程,以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品德为功能性地位,通过灌输与引导主流意识形态而成为资政育人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本身就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治理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需要治理,但以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视不够,多以自上而下的管理来代替治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必要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代表党的意志,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党的群众工作,党和国家一系列自上而下的管理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全国一盘棋,保持行动一致,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作出快速反应,更好地服务于中心工作。但自上而下的管理也有其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管理者、研究者和操作者(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基层政工人员等)组成,是多主体的统一,他们都代表我们党开展工作,但自上而下的管理,却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管理者在进行,这不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合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由单纯的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或者是管理与治理并重,以治理为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新事物,因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指向,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论予以创新。

1. 凝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的凝练,既要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按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指向来凝结,也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理念来提炼。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依法治理)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体现,其目标指向在于实现国家治理制度现代化、能力现代化与价值观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理念是“三因”理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体间性”理念和协同融合理念。因而,可以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凝练为民主治理、协同治理、依法治理。民主治理,就是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主体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各治理主体广泛参与民主协商、民主讨论、民主决策,使民主作为治理的核心价值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各层面、各领域。协同治理,就是各治理主体,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管理者,还是研究者、操作者,既能够自上而下保持纵向的协同呼应,又能够保持横向的协同配合,形成协同治理的合力。依法治理,就是依据法律、法规、政策和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定,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实施到评估,都做到“于法有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法制化、制度化。民主治理、协同治理、依法治理,汇聚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理念整体,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2.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多主体共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主体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要宽泛,除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最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只限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操作者是被管理的对象,而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则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操作者。因而,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就形成了由所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组成的多主体共治格局。这里的多主体共治,不同于西方的多元主体共治,因为西方的治理是多中心的,其治理主体表现出很明显的多元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共治,则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各治理主体的主体性,形成多主体共治总体合力,具有一元多方共治的鲜明特征。一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多主体;一元与多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在这种多主体共治格局下,中国共产党是思想政治教育多主体共治的最终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其他多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多主体共治的现实力量和人力资源。

3.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全要素激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要想取得最佳成效,必须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系统内部的各方面资源,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全要素激活,使各方面要素全面动起来,在全要素的互动配合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达成治理的最佳效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要素,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要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全要素的激活,就是要激活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制度建构与队伍建设等方面,使机构设置合理、资源配置到位、制度建构完善、队伍建设有力,形成各要素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全要素进行激活,要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外部环境尤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需求,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必须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成长成才需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明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要实现现代化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标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准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标准。有学者指出,判断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要达到五个标准,即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化、法治、效率、协调。[1](P4)参考该标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际,笔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标准予以简化,按照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么样的内容逻辑,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标准设定为要素齐备、运行有序、功能良好。其中,要素齐备包含了制度化、规范化,运行有序包括民主化、法治与协调,功能良好包括效率高、效能强。这种划分,覆盖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全过程,既包含对要素的治理,又包含对过程的治理,还包含对结果的治理等。这样,各个层面的治理都有了对应的标准,要素治理的标准——要素齐备,过程治理的标准——运行有序,结果治理的标准——功能良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标准体系。

1. 要素齐备。要素齐备是形成科学治理结构的基础,体现了要素配置的制度化、规范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条件的评价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要素主要涉及治理主体、治理机构、治理资源、治理制度等方面,其中治理主体是治理的队伍组成,治理机构是治理主体的层级结构,治理资源是治理的依托与凭借,治理制度是治理的制度保障。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要达到要素齐备的目标,必须具备这几个基本要素。在这些基本要素中,每一个基本要素又是由一系列具体要素组成。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包含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管理者、研究者和操作者,而领导者、管理者、研究者和操作者又分别是由不同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必须分别进行建设和优化,也就是说治理主体要加强对自身的治理。治理机构也是分不同层级的,从纵向上看有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操作机构,就横向上看又可以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这就要求加强对治理机构的纵向与横向治理。治理资源是能够被治理主体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治理目的的各种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其内容丰富多样,需要治理主体不断发掘、开发出更多的资源加以利用。治理制度则是由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文件所构成的,是治理活动的依据,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所以需要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发展完善,既要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又要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制定出新的制度。可见,要素齐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具备各个基本要素,而各个基本要素又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正是这种动态的过程,推进了治理要素的不断齐备与完善。

2. 运行有序。运行有序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治理的最佳状态,体现了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与协调配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的评价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运行有序,是指各治理主体利用民主、法治和协调的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有序运转,而非各要素之间的一种自然运动。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特征,因而现代国家治理又叫民主治理,可见民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也要发扬民主,使各层级治理主体都能够积极参与治理活动并进行开拓性治理,将自上而下的统一安排部署与自下而上的基层探求摸索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的合力最大化。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略,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要依法治理,将法治作为治理的价值指向,围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规章制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有序运行。协调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理念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善于协调运作,使治理过程中的各要素、各领域协调配合、通力协作,挖掘各种潜在的治理资源,促进现有资源与潜在资源的协调合作。

3. 功能良好。功能良好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结果的理想状态,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高效率,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结果的评价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要素是否齐备、运行是否有序,将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根据系统论的一般原理,要素联结形成结构,结构影响功能,要素联结的方式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结构,结构不同,对外做功就不一样,就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效果如何,既与治理要素是否齐备有关,也与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有关。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靠民主激发主体积极性,靠健全的制度规范调配资源、设置机构,靠良法善治保障公平正义,靠协调促进各治理要素的联结,形成良性治理结构,使得治理过程运行有序,确保治理的高效率,最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最大、正向发力、功能良好。

总之,要素齐备、运行有序、功能良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基本标准,也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基本依据。这些基本依据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展开的,而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确化,还需要进一步建立一套系统的量化标准。但这无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是本文研究所能及的。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渐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党中央、教育部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就多次提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科学化、标准化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冯刚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正深入推进,我们期待该重大项目能实现对这一问题的重大突破,也期待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评价提供可资借鉴的量化标准。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主要是以制度体系为中心,包括机构体系、职能体系、制度体系、价值体系等在内的完整统一的体系结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后者是前者的母系统,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涵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各层次、各领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系统,既包括静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即在要素构成、层次构成、领域构成等方面的组合状态,又包括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即在实践运行、环节展开、自我演化等方面的衔接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总体上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2]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划分为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等7个子体系[3],力图通过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这是对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的进一步凝练。[4]从相关学者的研究与规范性文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治理体系,相当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制度体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重点在于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不断提升制度化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更加完备。

1. 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体系。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的组成及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涵盖了不同的机构以及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是由人、事、物组成的,人,即机构中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事,即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事务、活动;物,即保证机构运转的各类软硬件条件、设施、制度等。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既有从中央到基层纵向的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又有各级各类机构内部的层级关系,还有各级各类机构之间横向的职能分工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机构要运转灵活,就需要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就需要同一机构内部人、事、物的合理搭配,达到最佳效能。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就纵向来说,就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渠道流畅,下级机构对上级机构的工作任务安排完成高效,上级机构能够及时得到下级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信息反馈;就横向来说,就是各职能部门之间合理分工、衔接有序、相互配合、相互协助,形成功能互补、合力最大的良好局面。同一机构内部的人、事、物的合理搭配,就是人员配备恰当、数量适当、人尽其用,不同人之间工作默契、人际关系融洽,工作效率高、工作质量好,各种软硬件设施符合工作任务要求,既不匮乏,又不闲置。要依照内部治理需要设置机构,纵向环节要尽量减少,横向职能部门设置也要精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机构及机构内部职能部门的设置数量。机构内部运行要严格依照制度规定,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使机构的日常运转做到“于法有据”。

2. 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体系。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所应发挥职能的完整的体系,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体系的具体分工而形成的,通过职能体系相关职能的发挥而实现机构的职能。职能不同于功能,功能是系统自身具有的功效和能力,职能则仅指系统基于相应的职责而应该发挥的功效和能量。功能是系统结构所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而职能是与职位相关的,来自制度的规定,属于制度“赋能”。可见,功能大于职能,职能属于功能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职能体系主要包括领导职能、管理职能、研究职能和操作职能。机构是人的机构,因此机构的职能本质上是人的职能,即人因某职位而应发挥的职责和能量。领导职能主要是各级领导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职责和能量,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谋划、决策制定等。管理职能主要是各类管理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在逻辑,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门别类科学管理的职责和能量,体现为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与监督等。研究职能主要是研究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现实需求,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的职责和能量,主要体现为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炼理论、促进理论创新等。操作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操作者所应发挥的职能,主要是在一线具体实践中开展工作、积极探索的职责和能量。

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必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是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体系设立的体制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体系运作的行为规范,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彰显的体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制度设计能力的体现。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基于宪法、法律和政策规定,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条件的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现实需求,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了各层次、各环节、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制度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以这些制度体系为基本依据,体现了现代治理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制度体系与党和国家整体上的制度体系是一致的,这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制度体系与党和国家整体制度体系的协调与配套,是国家现代化制度体系连续性、一体性、规范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客观地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相比,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还显得不尽适应、不尽完善,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以形成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

4.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价值表达,其内在地蕴含和凝结在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体系、职能体系与制度体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5](P106)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必须构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归根结底是人的治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归根结底也是人的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治理,充分地调动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形成多主体共治的治理格局。综上,以人为中心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核心价值,而围绕人、尊重人、关照人,满足人的需要、利益和价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事业发展,使其对职业的满足感、获得感、自豪感不断增强,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贯彻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进一步树立民主、和谐、平等、公正、法治、敬业、效率等价值观念,围绕这些价值观念进行建设,使其上升到价值体系的层面,进而建立完善、齐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供系统、全面的价值支撑与价值导向。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功能能否达到综合最优,也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治理理论、治理标准、治理体系能否真正得以实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做到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准确地说,就是熟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治理理论,参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治理标准,融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尤其是能够按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制度执行能力上下功夫,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效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就必须具备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深刻理解能力,并能够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短板,及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完善与发展。因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深刻的制度理解能力、高效的制度执行能力和及时的制度推进能力。

1. 深刻的制度理解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具备深刻的制度理解能力,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与把握,才能够更好地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要具有深刻的制度理解能力,就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有深刻的了解。因为任何制度都有其历史与文化基础,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单纯靠拿来主义所能够解决的,纯粹移植的制度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而几乎所有运行良好的制度都是主体根据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而制定出来的。二是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关系有深刻了解。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是由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组成的,既有宏观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制度,又有中观的针对某一领域的专门的制度规定,还有对某一基层单位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制度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对这些制度规定的脉络有深入的把握,对这些制度体系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了解。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的关系,要做到既能理解纵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又能把握横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前者在于纵向制度体系的有机衔接,后者在于横向制度体系的良好协调。三是必须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践中,治理主体往往只关注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正式制度,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非正式制度则相对忽视,这易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理解的不全面。思想政治教育非正式制度是对正式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非正式制度,善于发现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正式制度背后的非正式制度,如此才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全面深入理解与把握。四是必须对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领域的具体制度有透彻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既有领导者、管理者,又有研究者、操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属于分工协作关系,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制度有全面的了解,更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所在具体工作领域的相关制度有深入的把握,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是从事具体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整体治理与局部治理的统一,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深刻地理解本领域、本部门的相关制度,才能实现局部治理,进而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治理。

2. 高效的制度执行能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制度的关键又在于制度执行能力。“现有制度都没执行好,再搞新的制度,可以预言也会是白搭。”[6](P129)同理,只有制度执行能力提高了,才能实现对制度的熟练把控,进而更好地依照制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要具有高效的制度执行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制度意识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强化制度意识,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提高制度执行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得到执行,首先必须强化制度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制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在内心中真正尊重制度、敬畏制度,并拥有切实推进制度发展完善的意识。二是建立制度清单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建立制度清单,就是先将现有的各项制度名录汇集在一起,形成制度总目录,然后再按照制度覆盖的范围与功能对相关制度进行归类,使各项制度得到系统梳理,形成集宏观制度、中观制度与微观制度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清单。这一过程的操作比较复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编程技术,创制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清单数据库,从而便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点击查找。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实际,针对与本部门、本领域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定细化的配套制度,使抽象的制度规定具体化。三是狠抓制度落实提高制度执行能力。要在建立制度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执行措施,完善现有的各项制度,建立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切实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人人平等,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变通,坚决反对对制度进行选择性执行、替代性执行和表面性执行等错误行径,切实抓好制度落实环节。其中,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头落实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同时督促其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严格按照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事务进行治理。狠抓制度落实,还要处理好行政命令与制度落实、活动安排与制度落实、执行文化与制度落实之间的关系,不以行政命令取代制度落实,统筹活动安排与制度落实协同融合,以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促进制度落实。四是建立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是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最后一道防线,要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可将传统督查督导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立现代化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将上下级监督与平行部门监督相结合、经常性监督与专项督导督查相结合,按照精准化、智能化标准对制度执行情况予以相应评价,对未严格遵循制度规定的治理行为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问责,把制度执行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3. 及时的制度推进能力。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发展逻辑来看,制度是由人制定的,制度一经出台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人和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随之发展进步,因此需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从现实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尽管已经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有机体系,但与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尤其是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某些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供给还显得不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够及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发展、创新与完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持续不断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与时俱进、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时的制度推进能力,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宏观上来说,要以制度环境建设推进制度完善。我们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主体,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环境建设,构建了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框架,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环境越来越好,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愈来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有宏观部署,要提出整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实际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关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相关条件保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科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说,要以细致的制度研究推进制度发展,要以深入的制度实践推进制度创新。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发动本领域、本地区、本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操作者,各司其职,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做到双管齐下、协同发力,共同推进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创新。以细致的制度研究推进制度发展,主要是鼓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充分考虑历史与现实、国外与国内、整体与局部、理论与实践等因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与借鉴。就当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多致力于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而对于制度研究还相对不够,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进一步加强制度研究,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与管理者在政策与机制上予以适当引导。以深入的制度实践推进制度创新,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人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相关基层政工人员等,在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实践中,以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现实对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相符合之处,在推动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发展与完善。

(赵继伟,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主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