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家门口的“文化圈”

©原创   2023-04-29 19:00     

位于宜昌当阳市的淯溪镇,是一个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的古镇。西汉末年,这里曾经爆发"绿林起义",《三国志》中"曹孟德败师淯水"就发生于此。漳水河畔,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和各种奇姿异彩的民间艺术。然而这些传统民间艺术,一度如老电影般尘封进岁月,隐没于市井。

专题:《是这个理》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68期:家门口的“文化圈”。当银幕重现田间村头,当大鼓再度热情敲响。漳河边的小镇,如此丰沛的文化滋养,是怎样从记忆中走来的呢?今天,让我们跟随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婉芝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老放映员守护胶片电影 老旧物件记录时代光影

贺宗耀是淯溪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一名退休放映员,如果说人生就像一部电影,那么电影就是贺宗耀的一生。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提倡公社来办电影队,当年只有23岁的小贺,便成了淯溪区大堰小公社电影队招募的第一批电影放映员。老贺和一名发电员,组成了两个人的放映小队。他们带着200多斤的设备,深入到地头村口,开始了连轴转的放映生活。那时,村里像样的文化活动太少,乡亲们看电影跟过节一样,十分热闹。可后来,随着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看电影的人渐渐变少了,电影队得靠自己卖票谋生路。随着时代的潮水一波波涌来,执拗的老贺不想这么放弃,他自己带着设备,雇了人四处去放映电影,坚守乡镇电影院。上世纪90年代,有些乡镇解散了电影队,可老贺从未想过要改行。

1998年,国家启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放映机终于又欢快地在乡间转起来。2003年,电影队整合到了镇文化服务中心。2007年,当阳市全面取消了胶片电影,电影放映不再需要繁琐的步骤,23个村一年能放276场电影,老贺放映生涯里最轻松的时候到来了。尽管后来收了徒弟,可老贺还是愿意像当年一样,不时自己上手干。那些跟随自己多年被淘汰的老电影设备,也被老贺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2009年,老贺在下乡放数字电影的过程中,有些群众反应数字电影视觉效果确实很好,但没有以前胶片电影的感觉。这让老贺体会到人们对老电影的喜爱与留恋,于是他在电影院舞台旁只有二十几平米的更衣室内,展出了自己收藏的几套电影设备,得到了街坊邻居们的一致好评。这让老贺坚定了收集放映设备的决心,之后,他便说服了老伴和儿女,到处收集各种放映设备,前前后后跑遍了全国,也砸下了四五十万元。老贺说,自己最初能办起老电影展,能有底气到处收集藏品,多亏了一个人的支持。

民俗特色激发乡镇活力 文旅融合擦亮文化名片

69岁的李元刚,曾任淯溪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早在2008年,李元刚就开始琢磨建一个民俗文化收藏展示场所。2012年民俗博物馆开始兴建,2013年对外开放。2014年淯溪镇又建成了图书馆。2013年至2022年,国家给予淯溪民俗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累计315万元,图书馆累计104万元。2016年美术馆也对外开放。也就是那一年,眼见着老贺走南闯北收集的老电影设备越来越多,老李开始琢磨,能不能把民俗馆内的电影设备展厅,单独建设一个电影博物馆呢?

当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有限。老李想方设法说服领导,并争取到了资金。2012年以来,淯溪镇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建设共争取到来自湖北省、当阳市的建设扶持资金,共计345万元。为了建设一个贴地气的博物馆,两个人还前后去了上海、北京、大理的电影博物馆,和设计师一起沟通、修改设计方案。2018年,让老贺做梦都没想到,电影博物馆真的开建了。老贺开始认真看着挂历数日子,可老李的日子没那么好过。建设文化场馆,就意味着很多事情需要沟通、协调、处理。2012至2021年期间,包括电影博物馆在内,淯溪镇集中建设公共文化场馆,搬迁、建设、完善周边的基础设施等等,各种事情一股脑地涌到老李跟前,他可没少跑腿。

2021年6月30日,占地500多平方米的电影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老贺的那些宝贝收藏有了家,淯溪镇周围的乡亲,在家门口也有了新去处,贺宗耀自然成为了博物馆的第一位讲解员。除了陈列藏品外,淯溪电影博物馆还推出了红色经典电影展映、电影展品展览、电影历史课堂等活动。依托电影博物馆,镇里组织乡村放映队送电影下乡,每个村每年播放6次12场电影,每个月在每个村至少组织1场红色经典电影展映。如今淯溪镇的电影博物馆成为了当地一张漂亮的文化名片,电影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到淯溪来的游客,都会到这些场馆来转一转、看一看。

多彩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文化惠民助力创新传承

如今,来淯溪的外地人越来越多,这些文化场馆中的本地人也不少,公共文化场馆是火了。那么,当地的文化活动是否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呢?当地的文化“活”起来了吗?黎红燕是淯溪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讲解员,也是本地区漳河大鼓的非遗传承人。她将漳河大鼓结合到平日的讲解工作中,用“文艺+理论”的形式将新思想、新理论唱给观众们听,更加深入人心。

年近八旬的梁孝兰奶奶就住在淯溪镇上,两口子平时都爱唱几句。自从家旁边建起了民俗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广场后,镇里就变得越来越热闹了。梁奶奶就把家里进行了改装,建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文化小院,邀请大家来唱歌、跳舞。现在,梁奶奶家每天都有村民来唱歌跳舞。此外,她还自编自演节目,主动与淯溪镇里8支业余演出队联谊,跟着镇里的文化服务中心一起送戏到村,把欢乐送到乡里乡亲跟前,大家一起乐。截至目前,淯溪镇公共文化场所占地面积达1.2万多平方米,年接待参观群众累计达10万余人次。送戏、送电影下乡等延展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均一年达300余场次,每年有2万余人次参与到活动中来。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漳河之畔,淯溪这座充满了历史底蕴的文化小镇,有农忙碌碌,也有书墨飘香。闲暇之余,男女老少到电影博物馆去回味过往,到民俗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到图书馆获取新知,到文化健身广场唱起来、动起来。群众文化活动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家门口的这些好去处,让当阳市淯溪镇的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心、更暖心,也让淯溪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淯溪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映在笑脸上、舞在脚步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