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丁洁:鼓曲声声过前川,优秀文化添活力

2023-06-01 09:44   荆楚网   丁洁

武汉市黄陂区,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带来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造就了黄陂多样的人文风貌。这里自古是文化融合的沃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它们不仅是黄陂历史文明的见证,也是当地百姓勤劳智慧的结晶。据统计黄陂当地留存至今的非遗项目多达17类300余项。

黄陂非遗文化项目的数量虽多,但非遗文化如何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如何在传承创新中不断焕发出活力呢?一年前,我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对黄陂区非遗项目的调研工作。调研第一站,我来到黄陂区非遗保护中心,即黄陂区文化馆所在地前川街37号。

光阴荏苒见证鼓曲沉浮

在黄陂区文化馆,我见到了副馆长陈君,陈馆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交谈中,我得知陈君副馆长就是学湖北曲艺出身,多年来既从事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又参与文化馆的管理工作,谈起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话题来很有发言权。我和陈君一见如故,从个人从艺经历谈到工作经历,从黄陂地方非遗数量之多谈到区非遗中心成立以来的保护与传承历程。其间她讲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大鼓的传承创新故事让我非常振奋。

湖北大鼓,湖北地区的四大曲艺之一,流行于湖北武汉、孝感一代,又称 “打鼓说书”等,最早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湖北大鼓以鼓板伴奏,说唱兼长,风趣幽默,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具有鲜明的鄂东北民间音乐色彩。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大鼓的源头是善书,所谓善书,是过去四方桌搭两条板凳,说书人站上去,开讲劝人行善、莫作恶的故事。1950年,黄陂人王鸣乐敲两块钢镰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演唱,家喻户晓,这一年,正式定名为“湖北大鼓”。陈君告诉我,湖北大鼓承载着黄陂人很深的情感与记忆,上世纪80年代,李和发、张明智等将湖北大鼓唱响全国,那时的黄陂几乎人人都能唱上一段大鼓。然而,从90年代后期开始,演出渐渐地越来越少,台上表演的艺人年纪越来越大,台下看表演的观众稀稀拉拉,也都是上了年纪的爹爹婆婆。演员和观众都后继无人,湖北大鼓慢慢陷入沉寂。甚至有年轻人说,湖北大鼓这类非遗文化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

第一次调研,获得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例,但是问题的答案还远未揭开。

与黄陂区文化馆副馆长陈君(右)交流

传承创新注入青春气息

非遗活态传承靠的是口传身授,非遗发展靠的是不断创新。在曲艺之乡黄陂,湖北大鼓保护和传承的道路上,又是如何做到为传统“非遗”赋予时代价值和当代审美内涵,重回现代生活呢?第二次调研我住在黄陂,深度参与了黄陂区文化馆吴健湖北大鼓团队的日常采风和创作,期间,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座谈了多次。我了解到吴健是个85后,从小痴迷于湖北大鼓,后来拜湖北大鼓国家级传承人张明智为师,同时也是湖北小曲国家级传承人何忠华的得意弟子。在他的办公室,拿出多年来收藏的湖北大鼓磁带和资料,他如数家珍;打开电脑,说起创作拍摄的《说唱大武汉》、《说唱黄陂》等湖北大鼓作品,他滔滔不绝。我们的对话从“变化”开始。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演员、观众、舞台、表演都不同了。湖北大鼓作为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传统曲艺形式,如何应变求变呢?吴健认为适应变化是曲艺能传承下去非常最重要的过程。他用自己的作品举例,比如《我是湖北的》《奥运系列》《航天有我黄陂兵》《建党百年系列》,新冠疫情期间鼓舞人民抗击疫情的《莫怕》等都是弘扬时代精神的作品。传统文化并不是离生活很远,像人与人交往时的诚信、家庭中的孝道等,都是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打下的烙印,民间曲艺要有生命力,只有呼应时代关注,不断融入当下生活,才能润物细无声地传承下来。

第二次深入调研,我和湖北大鼓团队去古村巷陌采风,挖掘鲜活生动的身边故事;去社区公园表演,听取现场观众最真切的反馈;和团队开创作会议,讨论用时尚元素为作品增加活力。甚至,还开启了我人生第一次手机直播体验。

年轻人喜欢刷短视频,吴健很早就注册了抖音账号,496段短视频,5.8万粉丝,是新一代传承人转战新书场的探索。互联网为非遗的传播搭建起技术的桥梁,也开辟了新的阵地。曲艺跨界融合、新媒体平台直播、短视频制作创意无限,湖北大鼓表演空间从传统村落剧场扩展到新媒体书场,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大大增强。传统曲艺形式成为青年人国潮新宠,80后、90后、00后不仅成为欣赏曲艺的生力军,亦成为创作和传播曲艺的新生力量,在创作和传播中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文化认同。

湖北大鼓手机直播

非遗“破圈”共筑美好生活

“湖北大鼓出在湖北嘞,湖北大鼓又风趣又幽默嘞。”

今年3月,黄陂区文化馆湖北大鼓大讲堂开始了新一期线下课程,我再次来到黄陂调研,看到的是满屋子热情的鼓迷。有从黄石、荆州专程赶来的,有爸爸带着几岁的儿子一起来学习的,还有年轻人原本是吴健网络视频号的粉丝,从线上听鼓转而线下“追鼓”。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近非遗,将湖北传统文化带到全国各地,为湖北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湖北大鼓“进学校、进社区、进基层”活动在黄陂区文化馆组织下已经开展了10年,形成了“大家唱”的浓厚氛围。在黄陂区临空小学,湖北大鼓社团是孩子们每周最盼望的活动之一,让中华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实践,使青少年在非遗项目沉浸体验中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里,我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精神承载,更是一种融入孩子们生活中的文化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命力,回响在古老前川街上的鼓曲声声,唱的是人民心声,也是时代新声。

作者:丁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是这个理》第70期主讲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