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何海根: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2023-02-24 17:51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
陈晋: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2023-02-24 17:51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邵春堡:劳动力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2023-02-17 09:59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深刻变化。
司 伟:如何理解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023-02-17 09:59
近年来,伴随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面临有利条件和机遇,成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指云:“五个一百”,展现中国精神、激发奋斗力量
2023-02-17 09:58
团结奋进新征程,同心奋斗创伟业。日前,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2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全新升级、重装出发。
沈慎: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2023-02-17 09:57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思想指引。
石武英:新中国成立初期义仓的作用和历史演变
2023-02-15 16:28
义仓是民间为了防备灾荒,在每当丰年的时候,拿出一部分粮食储存而建立起来的公益粮仓。义仓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旧有的义仓进行整顿,并陆续举办新的义仓。
宋月红:牢牢把握新中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2023-02-15 16:0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向学会全体同志、向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
王蕴: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2023-02-15 16:03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消费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袁振龙:以哲学思维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2023-02-13 08: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苏白:数字孪生技术让电网更智慧
2023-02-07 08:38
不久前,我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在江苏建成。该虚拟电网覆盖10万公里架空输电线路、28万基输电杆塔及相关地形地貌等数据。这是我国首次对上亿千瓦负荷的大电网进行全息数字化呈现。
陈之琪:小邮票为何能释放文化大魅力
2023-02-07 08:38
小小邮票,常被称为“方寸之间”,但人们对其喜爱一直有增无减。不久前,由知名法籍华裔画家陈江洪设计的兔年生肖邮票在法国发行,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许多民众于首发当天在巴黎排队购买。
潘玉腾: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3-02-03 09:3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人才、创新系于教育。
石瑶: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
2023-02-02 09:27
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的需求是学术研究的动力。党的二十大提出了许多新的时代课题,呼唤新的学术研究。
吴文珑:延安时期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与探索
2023-02-02 09: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查看更多»
© 主办: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