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青峰镇里清风来

©原创   2020-10-21 20:03     

这里是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再次来到这里,则是为了一句在百姓中盛传的民谚——“人情大于债,头顶锅子卖。”

“人情风”是过去房县“乡风”的真实图景,也是当地人曾经难言的苦恼。讲排场、比阔气、慕虚荣,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陋习曾经在这里一度泛滥,繁重的人情负担成为脱贫攻坚的“绊脚石”,压弯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腰,小小民谚折射出人情陋习。

如今这里大变样!小山村迎来了文明新风。当地村民的思想观念转变了,不该办的酒席减少了,空气质量提高了,环境治理好看了,人们的精神焕发了,解决了青峰镇的老旧风俗,卸下了村民们的人情包袱,脱贫致富的脚步变得更加轻松。

新风至,打通创业之路。

新风疾,尘封历史创痕。

新风起,点燃生活希望。

专题:《是这个理》

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特别策划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青峰镇里清风来”正式推出,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北十堰房县青峰镇青峰街村,探寻乡风文明的建设之路。

一次人情债 留下刻骨伤

约7年前,因缺席一户村民待客,刘山英丈夫被当面质问觉得“丢了面子”,夫妻俩大吵了一架,丈夫羞愤之下服毒自尽。

“成天礼炮响,户户过事忙。年终算一账,心里直发慌。形成坏风尚,咋能奔小康?咋能奔小康?”

有人送情送得买不起种子种不了庄稼,有人看不起病还不起债……人情这杯酒不好喝,费钱又费时,风气也坏了。这么下去不是个事儿,村里人都希望这个人情风能变一变。但是怎么变呢?2014年,有一个人行动了起来。


抱团治歪风 促进奔小康

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看着这一桩桩“人情事故”,董显涛心理产生了强烈的的触动。作为十堰市房县青峰镇青峰街村党支部书记,他深感陋习是大家奔小康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2014年,在他的带领下,号召有影响力的村民们一起,成立了一个专门整治人情风的组织——清风理事会。定规矩,树新风,全村统一意见,除婚丧嫁娶、生小孩外,一律不举办宴请活动,属于可以举办的提前登记备案。

人情风在国家没有法律法规,全靠村民自治、党员号召来制定村规民约,根据以往村上的乡规民约来约束村民行为。规定了审批制度,村民如有办宴席的需求,必须到村里先填一个审批单,详细写明事件、地点和酒席数量。

自2014年开始,村里总会安排干部上门给乡亲们做思想工作,大会小会逢会必讲,算时间账、算经济账,为的就是要让乡亲们认识到这件事真的对自己好。后来,村里还想到了一个治理人情风的新手段——打造人情新风红黑榜,实行双岗双责制,将守规者加入红榜,给予激励;将违规办宴者打入“黑名单。


人情新风气 点燃新希望

青峰的新风很快吹向四方,房县其它乡镇、村(社区)纷纷效仿推行。房县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34个成员单位职责,先后出台了《关于叫响做实“人情新风”促进乡风文明的意见》等10个规范性文件,2016年底人情新风基本普及。2017年,房县乡村家庭人情负担由年均2.5万元以上降至0.5万元以下。2019年房县成功入列全国、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并建成了全国独家“人情新风宣教馆”,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更为可贵的是,房县作为深度贫困县,人情新风扶志立志、补齐贫困群众的精神短板,促进了房县高质量脱贫摘帽。

“家乡环境好了,就想回家搞一番事业就发展养殖业,刚开始养十几只现在都一百多只,收入比以前都翻了几番。以前我们比的都是比吃喝,比浪费,现在比看谁勤快,谁挣的钱多,谁的房子住得漂亮,生活习惯好,社会风气好。”青峰街村村民养羊专业户付大平说。

“移风易俗抓得好,群众的观念转变了。不该办的酒席减少了,空气质量提高了,环境治理好看了,人们的精神焕发了”。这些发自乡亲们心里的话,不时在村里广为流传。解决了青峰镇的老旧风俗,卸下了村民们的人情包袱,脱贫致富的脚步变得更加轻松。

凝聚群众,引领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这份让老百姓都满意的答卷告诉我们,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基层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用乡规民约塑造,提振村民的精气神,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如此,房县的新风必将吹向神州大地,乡亲们都能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