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鱼虾泼泼初出网

©原创   2021-03-24 19:50     

鱼虾泼泼初出网,又是一年丰收时。从“望池兴叹”到“开捕满仓”,从“养殖小白”到“养殖能手”,科技创新如何赋能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专题:《是这个理》

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21期:鱼虾泼泼初出网。让我们一起跟随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孔浩,探寻引领湖北水产行业健康科学发展的硬核力量。

养殖碰到难题  科技带来改变

湖北水产圈内的养殖大人付志军,和鱼儿打交道30多年,从最初的20亩鱼塘到现在2000多亩养殖基地,从“四大家鱼”到现在养殖特种鱼类,从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1993年,付志军在天门渔业站做技术员,由于勤奋,喜欢摸索,善于总结,技术越来越过硬。1995年,他决定承包鱼塘自己养鱼。可没想到,在2009年差点血本无归。

惨痛的教训并非他一个人碰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养殖蓬勃发展,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部分养殖户盲目投食,导致减产绝收的情况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在当时我国水产养殖行业里,只要鱼儿生病通常的做法就是用农药和含氯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杀虫。虽然短期有效,但并不能对症治疗,且破坏水体形成了恶性循环。水体破坏后,受天气变化引起花白鲢爆发性出血病,死亡率极高。

除了花白鲢外,对养殖户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草鱼出血病。一旦发病,全年可能颗粒物无收。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养殖业出现过三次鱼病大爆发,其中一次就是草鱼出血病,导致鱼产量急剧减少。为保证市场供应,国家启动的“七五”“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中,经过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王伟俊和朱心玲两位专家成功研究出了板蓝息毒敏、达克菌、应激宁等科技产品,有效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众多爆发性、应激性鱼病难题。

科研的成功让大家为之振奋,但怎么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到实际生产中去呢?在推广产品的过程中,2011年付志军开始接触了全新的养殖理念。从开始怀疑到慢慢试点再到全面普及,一个个鱼塘饲养的成功,让他看到了技术革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技术遇瓶颈  科学养殖是王道

和付志军不同的是,95后的孙宇林涉足养殖行业,首先选择的就是特种养殖。2016年孙宇林从江汉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在银行工作的机会,回家承包了十几亩水田,开始从事虾稻轮作经营。他经常天还没亮就下塘口,半夜巡塘更是工作常态,可就是这样干,第一年下来还是亏了不少钱。第二年他便去长江大学学习水产专业,在恶补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孙宇林接触到了不少养殖高手和最新的养殖技术,这让他更加意识到干农业光有热情还远远不够。

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孙宇林第二年养虾就扭亏为盈,实现了从“养殖小白”到“养殖能手”的蜕变。事实上,孙宇林遇到的难题并不是个案,对此,武汉华扬动物保健集团联合武汉大学研发的华扬肽系列产品能够有效调节动物免疫力,解决一些养殖中的疑难问题。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科研攻关,2020年孙慧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提高虾类调节免疫及促生长的全新产品在国内上市。科研团队决定在一些有文化、懂技术、敢创新的新农人养殖基地进行试点,孙宇林就是其中一个。

从最初的10亩地发展到了现在的120多亩,小龙虾的亩产从100多斤到500多斤,看到小孙干得是风生水起,周围的乡亲们也向他靠拢。吸取了失败的经验,他们也更加注重养殖技术的学习和科学产品的投入,养殖效益迅速提升。

科技助力振兴  见证时代发展

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孙宇林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入社共同发展,也有一些60后、70后的老渔民慕名而来主动加入。通过经营主题的带动,促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通过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振兴。不仅有像付志军一样坚守最初梦想,见证时代发展的老渔民,也涌现出一批像孙宇林这样的80后、90后“新农人”,他们重科技、敢创新、善经营,按下了农业发展的“快进键”,更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五谷丰登不仅来自于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以现代农业科技作为强有力的支撑。科研院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让农业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企业通过深入而又扎实的农业服务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也让更多尖端科技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