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李兴:对“西方中心论”的釜底抽薪
2023-09-27 10:55
历史科学领域的“西方中心论”,是18世纪最先产生于欧洲、19世纪以来影响到国际学术界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认为西方从来、天然就是先进、文明、自由的,西方是世界历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动力、核心、主角和主流。
肖明朗:“红船精神”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价值研究
2023-09-26 16:36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辛向阳 吕耀龙: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城市新文明
2023-09-25 17:15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国家20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了人类城市新文明。这一城市新文明既注重维护和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各方面权益,多措并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能够真正融入城市、扎根城市;
徐阿兵:当下文学呼唤叙事自觉
2023-09-25 17:14
20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界活跃着来自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各种理论。诸多理论学说的交锋与争鸣固然有助于开辟文学研究的视野,但也时常使许多待解的问题变得更加繁复,甚至使某些原本明朗的认识变得不再明朗。
万华:高质量监督助力首都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着力点
2023-09-25 17: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徐雷:做好“选育护”,厚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根基
2023-09-25 17:14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基础前沿研究愈发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
黄建伟:积极推动符合国情的粮食安全体系建设
2023-09-25 17: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俞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2023-09-25 17:14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兴盛,必然伴随着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姜涛:犯罪体系“三阶层论”更具解释力
2023-09-22 08:59
“三阶层论”是德日刑法犯罪体系判断中的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与有责性的总称,其雏形源于德国刑法学家贝林,他首先提出犯罪构成的概念,并将表征各个犯罪类型的典型不法之内涵的构成要件提炼出来。
张兰星:唐药飘香——中医东传与日本汉方医学
2023-09-22 08:58
唐以前,日本尚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医学比较落后。5世纪,中医经朝鲜传入日本。414年,一名朝鲜医生来到日本,拜见了当时的天皇,他有可能是首位将中医介绍到日本的朝鲜人。
代正群 成林:历史唯物主义之“物”
2023-09-22 08:5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物”。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所唯之“物”的内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其中第一条揭示了这种正确理解的三条线索。
王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心理学进路
2023-09-22 08:5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期待。
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
2023-09-22 08:56
在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中,土地被视为维系万物生命的重要存在,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息息相关。
杨京美 蔡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2023-09-22 08:5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自然作为万物之本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全人类未来的大事。
练志闲:数字技术拓宽文学研究新方法
2023-09-22 08:56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工作流程,还可以为学者赋能。数字人文将数字技术融入人文学科研究,致力于提供新的研究方法。数字人文的诞生让学者能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并在算法与工具的帮助下探索更多研究结果。
查看更多»
© 主办: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