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橘颂新篇

©原创   2022-12-10 14:50     

在宜昌市秭归县,柑橘树上挂着太多秭归农人“奔富”的夙愿。但高峡地貌产生的种植、运输、销售之困,阻碍着他们振兴乡村的步速。“身穿烂棉袄,头戴小草帽,钻到树底下啊,上下要打好。”这不是老柑农耍的俏皮,这是生活艰辛的诗句。这里山重水复,不是人间的楚辞美篇,而是“七分山水两分田”的地理困境。

专题:《是这个理》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59期:橘颂新篇。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数字乡村战略,以数字乡村建设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这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化”能否为古老的柑橘产业嫁新枝、施新肥?秭归农人又该如何实现橙中有“数”、点橘成金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聪的脚步,来到“中国脐橙之乡”——秭归,一同翻阅《橘颂》的时代新篇。

山路崎岖行路难 肩挑背驮运输难

秭归县归州镇万古寺村坐落在香溪河东岸,是中国最大的屈氏后裔聚集地,同时还是一个三峡移民大村,720户、2300多口人,种养着3800亩柑橘园。在万古寺,家家户户种脐橙,世世代代是柑农。这片柑橘园坡势陡、石头多,算不上一块好田。按宗谱记载,主人屈艳芬是屈原第72代孙。想要上到她的这片园子来,得像推磨盘似的转着走,所以当地人管这叫“磨拐子田”。原本,屈大姐家是有块地势平缓、离水源近一些的好田,但前些年,被她无偿置换出去了。这事说起来,还得“怨”父亲屈定河。万古寺村坐山望水,看似条件得天独厚。实际上,山挡住了外来的路,河切断了出去的道。村民群居在半山腰上,吃水只能靠天坑。无论是生活还是农耕,都困境重重。作为村支书,屈定河全副身心都要扑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虽然嘴上埋怨着父亲,但当村里要征收田地、修建第一条村级道路时,屈艳芬毅然选择不要一分补偿款,只用良田换了荒山。

得天独厚的峡江小气候,温暖湿润,把屈艳芬的脐橙孕育得皮薄多汁、酸甜可口。但这么好的脐橙想要运出去换钱,却难于登天。由于山势陡峭,车辆无法上山,只能用人工一筐一筐背下山去,再到江边乘坐小木船到公路上,卖给回收的商贩,这样的运输过程成本太高,基本每年都是亏损的。站在屈大姐的“磨拐子田”边,向下望去,目光所及之处,山无裸土、地无片荒,全是郁郁葱葱的柑橘林。谁能想到,在三峡大坝蓄水前,这些地都还是荒山。柑农们肩挑背驮,将300多万棵脐橙树一棵棵背出了淹没区,才有了今天的一江清水、两岸橙香。柑橘,是他们的坚守,也是无法选择中的希望。2019年9月27日,秭归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富有诗意的秭归村民们给它起名“长虹卧波”“昭君抚琴”。天堑变通途之时,屈艳芬们终和“出行难、外运难”的历史作别。

探索电商新模式 物流助力促振兴

脐橙要卖出去,除了打通陆路,还得打通销路。长久以来,除了交通不便外,信息不畅通也是导致秭归脐橙“卖不出去”和“卖不起价”的原因之一。于是,借由国家发展农村电商的契机,秭归人尝试从“数字经济”上做文章。在秭归华维物流园区,你会看到一幅经济发展的新景观:电商集群和物流集群同园区协同发展。

数字时代,竞速在“信息公路”,决胜在“信息市场”。秭归借由获准“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的机遇,补齐短板,实现了乡镇集镇4G网络和宽带全覆盖。同时,引导组建了本土公益MCN机构,培植本地网红,为有意从业者提供免费课程,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直播场地和长期的运营服务。至今,秭归已发展电商企业2800多家,电商从业人员近6万人。“数字经济”让秭归脐橙不仅“卖得出去”还“卖得起价”。2021年6月10日,秭归县政府和阿里巴巴旗下盒马集市,在万古寺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当年,盒马集市就从屈艳芬的果园里,一次性订购了五千斤橙子。

按理说,脐橙不愁销了,柑农们就剩下躺平偷着乐了。但一到卖橙的季节,他们还是犯愁。以屈艳芬家的磨拐子田为例,坡势险峻,很难机械化作业。几十年来,这里的橙子大多只能靠人工背下山,背橙客的职业由此而来。创业青年屈代松有心改变家乡父老的现状。他在查阅国家出台的乡村振兴规划后,发现秭归县正计划修建果园轨道运输车试验线,于是他第一批报了名。屈艳芬也自费3万多元,安装了一条“小火车”。来订单了,就用小火车运下山,送到村里的快递点。光是在万古寺村,小小的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站就开了3家。村村通客车和电商企业的货运班线,就依托这些农村物流的“毛细血管”,将订单农产品集中到物流园。这种“电商+物流”的运营模式,打通了秭归县农村交通“最后一公里”。现在,屈艳芬一个人、一双手,虽然辛苦点,但也能把10亩柑橘园打理得井井有条,闲暇拍拍视频,发展电商销售。数字化,让她这样的个体柑农也搭上了物联网快车,实现从采摘到远程运输的无缝衔接。但这就是数字化乡村的最终面貌吗?还远远不够。

科技兴农正当时 乡村振兴谱新篇

在郭家坝镇烟灯堡村智慧农业示范园,管理员刘国华用一部手机远程管理着30亩柑橘树。仅用一个APP,两个小程序,就能完成柑橘种植中的体力活和技术活。在秭归县有16个这样的示范园,园内的智能系统将收集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三峡柑橘产业大脑数据驾驶舱”。驾驶舱不仅能查看整个秭归脐橙的分布状况,还方便让农技人员根据不同的海拔和品种,精准为柑农提供种植指导。也许,这样的示范园还不够多,技术应用场景还不全面,柑农还需要时间来接受新的耕作方式。但我们不能否认,农业种植在变聪明,产业发展更有智慧,乡村治理更科学,数字化为山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

如果你来到万古寺,无论走到哪户门前,主人一定会慷慨地说:“来,吃个柑子!”如果你和村民们聊起柑橘的话题,你会看见他们眼里有光,那也许就是屈子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动力。柑橘,负担了他们生活的点滴,也丰富着他们人生的四季。今天的秭归,是全国唯一一个四季都有鲜橙产出的地方,也是全国唯一一个靠脐橙单一品种做成全产业链的示范县。在过去的一年里,秭归仅依靠柑橘综合收入就达到85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乡村建设战略为秭归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动力引擎。数字赋能下的柑橘,从诗祖笔下的“文化果”真正地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黄金果”。曾经深藏于楚辞诗篇的橘颂,正徐徐吟诵新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