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17-01-04 10:32   中国社会科学网   段丹洁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段丹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并对相关工作做了重要部署。当前,新闻传播环境不断更新,媒介传播技术日新月异,造成了多样化的传播主体以及海量化的信息资源。因此,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为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网:面对社会的变革和媒介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遇到了哪些新的挑战?

黄楚新:首先,多元文化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体地位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国日益重视新闻传播的渠道建设与文化产品输出,积极传播本国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赋予西方新闻观更为隐蔽性的传播途径与传播话语方式,对中国在国内外的重大问题上展开舆论攻击与意识形态渗透。如果不能够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思潮中辨别出隐秘而泛化的西方文化攻击,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正确性,那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次,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素养提出新挑战。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成为西方分化力量的新武器,另一方面, “人人掌握麦克风”的传播时代,却不是人人都能彻底理解并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就使得传播主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虚假信息、低俗信息等传播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与培养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的又一挑战。

再次,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提出新挑战。市场经济环境中,用户注意力资源日益成为稀缺资源,也是各大媒体抢占先机的争夺对象。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职业价值观带来严峻考验。在新闻实践中,如何快速抓住用户眼球成了首要原则,一些“标题党”、虚假新闻、三俗新闻等都成为了不少媒体的杀手锏,更有甚者做起了新闻寻租、新闻敲诈等严重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行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日益功利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众多思想理论交锋中,如何保持并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批判力?

黄楚新:首先,要重视理论武装,强化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从“治国理政”和“定国安邦”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并指出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从来就是与人民性原则相统一的,重点强调党管媒体原则,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其次,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系建设。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面对多元化的新闻观,我国新闻事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思想指南和行动指导,在承认多元化文化存在的客观事实基础上,适应多元文化,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的内容体系。

再次,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力。从当前国际形势看,各种思想文化交锋日益激烈,“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这就需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努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打破西方的舆论霸权,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与宣传,切实提高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批判力。

最后,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高素质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新闻工作者是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的桥梁,这就需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使其新闻实践中认真贯彻实行,用实际行动与新闻作品成果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批判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实际层面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深入实际,强化与社会互动,在您看来,应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对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和有效供给?

黄楚新:以实践指导理论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新媒体时代,我国的传媒实践充满着挑战与活力,为学界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研究对象。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少新闻工作者的总结是实践的一手资料,充满着感性或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的经验总结,这就需要理论理性总结。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要始终聚焦实践发展,充分发挥批判精神,用科学的精神尊重实践,认真研究实践经验,发现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实现理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在一些灾情报道中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点。从灾情发生到救援,我们的媒体24小时不间断地为全国人民播报最新进展;并且,有时还会参与到救援当中。可以说,在这种报道中,新闻工作者不仅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时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学者指出,公共领域的形成使公众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用批判和挑剔的眼光看社会,在这一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该如何提升公信力和说服力呢?

黄楚新: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公信力与说服力,必须认真学习正确的理论观念与内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者,包括新闻工作者、普通民众都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有在全面理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产生认同感与同理心。具体来说,主要是在引用和诠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尤其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不能仅做到与原意相符,更需要真正理解原文的含义,并根据具体问题使用相关理论内容解决问题。

要始终相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辩证唯物主义包含了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等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经历了实践的考验,是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此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能够科学地揭示新闻发展规律,对现实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要不断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不断的创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对前人未及的问题上进行探索与创新,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与此同时,要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实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正确与否需要实践进行检验,只有在新闻工作中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真切感受到其价值与正确性,并能够以实践的方式身体力行地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公信力与说服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数字传媒时代,应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黄楚新:发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时代价值与意义的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但随着网络主体多元化的呈现,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触新闻工作,这就需要每一个传播主体在新闻实践中认真学习并贯彻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事实求实的原则,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求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数字传媒时代,海量信息真假难辨,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源头上以身作则,坚持事实求实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到现场一线采访跟踪,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同时要建立起一套对真实严格把关的制度,努力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实可靠的新闻。

其次,要紧抓意识形态的工作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更新不迭的新传播技术所带来的多元化传播主体、立体化传播渠道以及海量信息使得中国舆论环境、传播机制、舆论生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民间舆论场”不断壮大,其中难免存在因宣泄个人情绪而发出违背社会争议的声音。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善于运用科学方法针砭时弊,既能够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认清局势,也能做人民群众的传声器。

再次,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冲击着原有传播格局,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引领下,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充分学习运用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占领信息制高点,传递党和人民群众的声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