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 王长华: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优化路径

2018-11-02 10:39   思政学者   马俊 王长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在这样宏阔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迈入新征程并承担着新使命。作为一项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的时代课题,有必要对其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优化路径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战略制高点,高校教师是制高点的制高点,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精准定位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指明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明确了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2018年5月2日,在考察北京大学时,他提出要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三项基础性工作之一,并再次强调了要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把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5]。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被置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思考,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总体战略中来部署,纳入“双一流”建设中来谋划,因而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定位是服务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服务、服从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高校能不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等教育事业的路怎么走,学生的魂铸成几何,决定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如列宁所说,“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个方向由谁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7] 邓小平也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8] 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务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这个政治定位,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

第二,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9],“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10]。在人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资源的今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1],更好承担起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为国储才的任务。广大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教师树立“四个自信”,学生才能明确“四个正确认识”,才能成长为堪当大任、敢于创新、能做大事的时代新人。

第三,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目标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是新时代的发展大逻辑、实践总原则和工作主基调,高等教育也进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12] 在讨论“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形态才是有质量的、可持续的”这一问题时,不管是政府、高校还是研究者,都将核心指标从物质因素转向人力因素。[13] 尤其是伴随“双一流”建设的竞相实施,人力资本、人才要素成为重要驱动和关键标志。有学者在对6所高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中指出,“人才资源成为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本的核心地位彰显。”[14]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始终是定位和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基本命题,而高校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关涉高校是否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品质人才。

第四,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15]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如何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简单来讲,这个“美好生活需要”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对上一所“好大学”、遇到“一名好老师”、培养出一名“好学生”以至“有更好的教育”的朴素愿望和强烈需求。高校教师是“一流”大学建设的中流砥柱,是一流师资的组成者、一流学生的培养者、一流科研的创造者、一流文化的传承者和一流社会服务的贡献者。打造一支“好老师”队伍既是破解高等教育现阶段各种矛盾的突破口,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奋斗目标。[16]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振兴、教育发展、人类未来的大局出发,对教师先后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17]、“四有好老师”[18]、“四个引路人”[19]、“四个相统一”[20] 的要求,明确了“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21]“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22] 等标准。在宏观论述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身份的复合体,也寄予了期待、提出了要求。比如他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作为知识分子要保持“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品格和“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情怀。[23] 这些论述相互衔接、一脉相承,既具有丰富的思想理论内涵,也具有强烈的实践价值,对广大高校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专业素养、育人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做出了全方位、系统化的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一是要解决高校教师的信仰问题。信仰缺失乃百病之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当前,西方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不断冲击思想领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坚持“信仰”本位,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定盘星”,不保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鲜亮底色”,教师群体的意识形态就会出现问题,就会“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24]。基于此,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作为核心任务,引导高校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教学、科研和育人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实现价值观的自觉自立。

二是要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问题。“无德者无以为师”,没有师德,难以重教,难以尊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立德树人第一招就是师德建设,要把老师培养好,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师德不健康的人能够教育出好学生,能够教育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够教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25]《意见》将“突出师德”作为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强调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明确给出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标杆。在具体工作部署和推进中,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实行“高线”“低线”配合,也就是既有宣传、引导、鼓励等正面导向,又明确了“师德一票否决”的负面清单。

三是要强化高校教师的育人意识。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书与科研是“道”与“器”“技”的关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安身立命之根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教书育人视为最重要的工作。在2013年教师节慰问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6]。他明确反对高校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他多次引用古人之言强调高校教师育人的重要性,教师不能只做“经师”和“句读之师”,还要做“人师”。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和“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要成为科学家,更要成为教育家。

四是要培育高校教师的家国情怀。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27] 在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和对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来信的重要批示中,他都强调了高校教师要把家国情怀作为初心本原。面对新时代新使命,高校教师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为国育才、为民育子的教育信念,始终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勇担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忠诚守护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以爱国精神教育青年学生,走出一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五是要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学高为师”,扎实的学识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和职业本领。作为知识的发现者、生产者、供给者和传播者,高校教师以知识创造价值,以知识教育学生,以知识获取力量。当前,科技交叉融合带来知识前所未有的膨胀和加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些给高校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业务能力精湛”“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28]。同样,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教师实现教学相长,提升育人水平。

三、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征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内涵丰富、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新中国成立以来,受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复杂性和社会性,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内涵,体现出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根本属性及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师队伍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不断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第一,体现了党管高校、党管人才的政治原则。中国的大学是党领导下的大学,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关键是要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29]。《意见》的颁布说明教师队伍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教育事务,而是一项政治任务。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是管好人才、管好教师,强化政治引领,确保党牢牢掌握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党执政兴国的坚定支持者和可靠力量。

第二,突出了尊师重教、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出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并服务于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30] 近年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逐步把解决教师思想问题与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关注教师职业发展联系起来,从利益驱动上确保高校教师安心从教、精心从教的问题。[31]

第三,明确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先行先导的地位。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如果把青年学生称为中华民族“梦之队”,而教师则是“筑梦人”。[3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先地位,比如“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33] 和“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示范”[34]。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翼。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前提和基础,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管是工作目标、层次内涵还是综合性、复杂性必然要高于学生。[35]

第四,体现出浓郁的中国师道传统和教育自信。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多次强调。他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及“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36]。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和“双一流”建设目标下,高校的“海拔高度”归根结底是办学特色,“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37] 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38]。基于这种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内涵,比如“经师”、“人师”、“正己而后方可正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可以说,他关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本身就渗透了传统教育思想精髓,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意趣。

第五,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据《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达240.48万人。随着数量的急剧增长,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新问题、新形势和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将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为:“有的高校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个别教师不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39] 2018年,他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师德问题。与此同时,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吸引力还不强。”[40] 具体看来,突出表现为四点:一是制度性困境。相比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严重的主线配备不强,基层工作薄弱,工作整体网络没有形成等问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被切割到组织、宣传、人事、工会、团委等多个部门,难以实现一体化推进。二是技术性困境。传统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受网络新媒体的冲击成效不佳,难以深入到教师教学、科研和生活中去,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新技术新媒体素养的提升,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带来极大挑战。三是结构性困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学术共同体”的本质和“学术自由”的价值取向使部分教师在学术评价上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进而导致价值观念上出现偏差。四是内容性困境。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两张皮”,导致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认同度不够、参与率不高。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并积极回应了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新困惑,不仅从理论上进行释疑解惑,更在实践中彰显“生命线”价值。[41]

四、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

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成为普遍共识,但如何把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高校要在准确理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管、学、导、育”四大关键环节,逐步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一是以“管”为基础,完善顶层制度设计。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教师队伍管理的一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须把管理体制改革与工作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管机制。加强高校党委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着力破解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多头治理、职责模糊等问题,尤其要以党委教师工作部的成立为契机,构建齐抓共管、运行通畅的综合协调机制。管阵地。加强对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管理,强化对课堂教学、论坛讲座的意识形态监管。管师德。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任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二是以“学”为前提,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在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高校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因势而新,终身学习。[42] 学政治。创新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构成,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当好“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新知。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目标,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事物,研究新情况,创造新思想,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更好满足教书育人需求。学国情。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鼓励教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要的基础研究,在引领时代和社会新风、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方面走在前列、做出表率。学榜样。高等教育战线要选树、宣传更多像李保国、黄大年、钟扬一样的典型榜样,强化荣誉激励,明确教师队伍建设提倡什么、坚守什么、反对什么,激励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崇德向善。

三是以“导”为手段,强化教书育人职责。高校教师知识层次较高,思维价值独立,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这一特点,因势而化,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性。导方向。突破传统的“高校教师”等于“高校专业教师”的局限,将育人职责拓展为全体教职工,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育人模式。导标准。坚持绩效考核和正向激励相结合,把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状况纳入教师准入标准、职称评聘等指标体系中,把教师教学中的德育元素、育人功能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不断完善教师荣誉体系,通过设立教书育人奖、教学奖等激发教师育人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导舆论。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建设,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师德正、师风正的舆论正能量,使教师真切感受到尊重知识、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舆论氛围。

四是以“育”为目的,提升育人育才成效。高校“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43],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是前提,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成效是目的。育教师。高校教师绝大部分不来自于师范学校,一般都是走上教师岗位后才接收教师培训,对高校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缺乏深度理解,在教学、科研和育人三个层面发展不平衡。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追溯到源头上,把理想信念、育人意识等贯穿于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等各类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教师质量,尤其是要强化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44] 育学风。师风正而后学风浓,教师先受教育,带头求知、认知,带头信道、行道,才能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激励学生有科研精神、讲科研道德、有学术品行。育校风。更加重视教师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的引导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更加关注教师,通过更有针对性、品质更高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教师在传承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中的行动自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