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在城市交流中,共享人类文明果实

2018-11-15 09:08   《长江日报》  


14日,外国嘉宾陆续前往驻地报到                   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地球所有的城市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生态环境的共同考验:地球文明的命运趋向何处?70亿人口共处的星球,内部如何兼容并蓄,外部如何健康安全?在这种语境当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没有一座城市会成为孤岛。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面临同样的重大抉择。

2018年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在武汉开幕。60个国家100多个省市代表齐聚一座城市,共话友谊与发展,这在工业文明之前的时代不可想象。

城市源于地域性的聚居,它有人类群居共性下的必然,也有地理文化独特性下的偶然。有的城市,相隔千里,“双盲”式各自发展,却会在很多方面呈现惊人的相似性。有的城市,虽在地球的一隅,却会因为某种风情、某个美食,甚至某种花,被全世界所认识。以城市为单位,现代化既表现出同质性,又演绎出多样性。

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有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的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潜藏着人类文明的密码。人类一代又一代聚居于城市,生活在城市,人的印迹积累成为城市的气质与样貌。人们认识城市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自身,人们面对城市,就是面对发展中的人类文明。

不同的城市,地理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同。然而,在技术推动之下,世界正在变得无限趋近。在地理世界,从武汉出发,每天有50多条航线直飞五大洲,高铁直达国内25个省份。童谣里唱的“早晨还在满洲里,晚上就到海南岛”,如今被人们习以为常。在互联网空间,从大洋此岸到彼岸的信号传输只要几秒钟,远隔万里看同一直播,共同一视频,一条讯息瞬间漂洋过海则为网民们司空见惯。

城市与城市之间,还有着更深层的联结。同类型城市如何在对方的经验中获得借鉴,不同类型城市如何在对方的发展中获得互补,这是一个共同的话题。武汉较早的友好城市,如基辅、曼彻斯特、杜伊斯堡等,都是老工业城市,都在新的发展机遇中面临转型升级,这成为比较共性的问题。事实证明,及时的交流互鉴,可避免发展中可能走的弯路。

更宏大的层面上,地球所有的城市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生态环境的共同考验:地球文明的命运趋向何处?70亿人口共处的星球,内部如何兼容并蓄,外部如何健康安全?在这种语境当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没有一座城市会成为孤岛。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面临同样的重大抉择。

在中国,人口多、面积大、城市密集,中国的城市很早就意识到身为全球一分子的角色和责任。2008年11月,全球35个国家、77个省市的代表出席了于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此后,上海、成都、广州、重庆分别接棒了此后的四届友好城市大会,友好、互助、共赢的主题贯彻始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举办友城大会的中国第六城,武汉有着世界级的朋友圈,至今与世界57个国家的109个城市结为了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互动频繁,交流密切。包括英国首相特蕾莎·梅等外国政要到访此地,今年4月的“习莫会”更令世界瞩目,美丽的江城渐成中国外交主场城市。刚刚在汉结束的“大河对话”国际论坛,世界滨水城市在汉共签《武汉宣言》,见证了城市间的团结互助。

中国古话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当今的世界交流愈加频繁,开放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共识,在传递友谊、交流互鉴、互利共赢中,彼此其实是在共享人类文明的果实。

□ 长江日报评论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