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智超:别的城市能搞平井盖,武汉也要能

2019-03-01 11:06   《长江日报》   华智超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武汉井盖破损、沉陷、凸起、异响等问题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近段时期以来,市民对道路井盖投诉较多,反映井盖或破损、或沉陷、或凸起、或缺失,造成道路不平整,影响行车和步行。

井盖看上去是个小问题,它被形象地称为马路上的“肚脐眼”。从使用性上说,井盖不平可能给车辆和行人带来安全隐患,从形象上看,《长江日报》2月28日第9版集中刊登“问题井盖”照片,触目惊心,的确影响城市形象。

井盖这个小问题,成因却很复杂。除了施工精细程度的要求,还有一个“管理交叉”的问题。一个小小的井盖,背后可能涉及排水、供水、燃气、通信、电力、路灯、交管等十几家单位。不久前,市城管排查100条重点路段,发现问题8358处。这8000多个问题,就分属多个不同部门,权责分散,维修井盖的动力和效率因此往往就不高,井盖就可能长期没人管。而问题井盖一旦需要维修处理,又要占道施工,需要去政务中心办理挖掘和占道许可,手续比较复杂。

一谈到小小井盖搞不好,很多人就会列举如上理由。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管理交叉的问题并非武汉市独有,全国各大城市都存在。但是,当我们放眼成都、杭州等地,很多人感受到,在这些城市开车行路时少有“问题井盖”的困扰,上海更是早就告别了“马路肚脐眼”之烦。

为什么这些城市搞得好井盖?无非想办法多,想问题少,破题的精力多,诉苦的时间少。为打破无人牵头管理井盖的局面,成都甚至全国首创了一个“井盖办”,由城管部门专门成立负责牵头,自此,主城区1019条道路上的80万个井盖陆续与地面齐平。杭州的诀窍则在于:死抠细节,从井盖标准制定到施工,一丝不苟,确保盖子跟路面齐平,严丝合缝。

杭州城市管理对细节的追求,从浙大路建设可见一斑:浙大路起初由10个施工队负责,开工后有5个施工队请求退出,因为他们自认为没有办法达到施工标准。上海的治理模式更是走向了科技化。城区不少地方建成了养护流转平台和井盖智能系统,井盖一有问题,警报直接传导至平台,遥控操作的井盖修复程序即启动。

各地情况不同,采取的对策也不同。成都、杭州和上海整治井盖的方法各有各的侧重,当然也不一定要照搬到武汉。但是,面对一个共性的管理机制问题,别的城市能够把井盖搞平,武汉也应该做得到。

哪有解决起来没难度的问题?要是没难度,井盖也不会久拖成为很多城市的“路面顽疾”。“井盖病”也曾是成都的老大难,为了搞好井盖,曾组织人员到北京、上海考察,没有发现可直接拿来和借鉴的经验,于是决定自己尝试,首创了“井盖办”。

上海的城市治理水平在全国领先,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成都、杭州则是与武汉比肩发展的城市,他们在城市治理上下苦功,我们不应落后。小小井盖,反映了城市治理水平。对标先进,不但要对标先进城市,也要对标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先进思路,不给自己找“客观条件”“现实理由”。

城市管理到了精细化阶段,不光是井盖问题,许多方面都要精致建设。有些问题,别的城市已经探索出经验了,我们就要学习,全力追赶;有些问题,别的城市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的,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创新,充分体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

□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