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丹:美丽乡村,不是都种上广玉兰

2019-05-16 11:08   《湖北日报》   艾丹

“一舍一栏一柴房,一园一院一灯光,一桶一厕一花台,一湾一路一故乡”。近日在随州曾都区洛阳镇采访看到,当地因地制宜,随湾就势,就地取材,推行“印象乡村”建设,展现出“修旧如旧”,品质升级,充满乡愁韵味的美丽乡村景象。

在洛阳镇小岭冲村,农舍还是原来的农舍,阡陌还是从前的阡陌,没搞大拆大建,没搞整齐划一,没有高大上的规划设计,却能展现原汁原味、清新整洁的美丽。蜿蜒整洁的乡村小道,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间风情,文明和谐的村容村貌,都让人印象深刻。柴房、鸡舍、猪圈、菜园,让村子充满浓浓的田园味;村规家训、花坛绿植、冲水厕所、垃圾分类桶,又让乡村生活提档升级。乡亲们通过拆废、修旧、补残、理乱、增绿、扮靓、显特等“小动作”“小成本”的努力,打造了一个干净舒适,焕然一新的乡村。

美丽乡村,要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在哪里?乡愁正是农村自然生活的点点滴滴,是犬吠、鸡鸣、蝉鸣、蛙叫,是一条盛开着无名野花的山间小道,是暮色中升起的袅袅炊烟。乡愁不会存在于面目全非的“包装”和刻意雕琢的“改造”中,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党委书记解伟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美丽乡村建设不是要把村子建得和城里一样,要尊重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柴房、猪圈,这些都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农耕文明的体现,还能增强村庄的生态循环,该保留的一定要保留。“美丽乡村,不是都种上广玉兰”,解伟说,村里不必栽种名贵的花花草草,而应因地制宜,栽种适合本地生长的“乡土植物”就行。这种尊重乡村实际的做法,处处体现在洛阳镇乡村建设中。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与每个村民息息相关,最忌不切实际,最怕空而无用,最需群策群力。建设美丽乡村中曾经存在一些误区,有的地方往往只注重“美丽”的外表,却忽视了“乡村”的本质;有的地方规划是自上而下的,没有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规划不接地气;有的地方不顾实际搞“拿来主义”,借鉴依赖症严重,缺乏本土创新。这样一些做法导致部分地区的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在大拆大建中失去原有风格,投入不少但是村民满意度却不高。建设美丽乡村怎样减少项目依赖、资金依赖、政策依赖?怎样改变“干部干,群众看”?在火热的建设一线,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从村民的获得感出发,探索更多美丽乡村的实践路径,描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美场景。

行走在洛阳镇,像小岭冲村这样保留乡村原味的自然湾落还不少。在骆畈村,一位大娘告诉我们,村子环境好了,附近镇上的人也喜欢到这儿来休闲、散步。“石头缝里的草不用扯”“绿色的、自然的就是美好的”,解伟遇到清理野草的村民总会善意提醒。美,应该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对此都有发自内心的解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