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丽兰 刘龙飞:新生活辅导——铺设农民市民化“快车道”

2019-09-02 10:52   中国农村研究网   龚丽兰 刘龙飞

习总书记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当前,农民入社区,由于没有适时“充电”,导致生产方式、行为方式、思维理念没有及时“进城”,使得本该更惬意的社区生活却面临“生产无着落、生活无目标、观念无更新”等问题。有鉴于此,东平县湖韵苑社区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新生活辅导”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新路径。所谓“新生活辅导”是指借助内外力量,以精细化辅导解决农民上楼后的诸多困难,使农民更快更好过上新生活。具体而言,就是以农民适应新生活为导向,依托新生活辅导员等多元辅导主体,通过精细辅导内容,灵活辅导方式,建立持续辅导机制,转变农民旧有的生产方式、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实现农民身份“破茧成蝶”,为农民享受社区化生活奠定基础。

一、融辅于社,开启农民市民化“小马达”

农民进社区,虽然“洗脚上楼”,但未根本“洗脑上楼”。为此,湖韵苑社区以干部进社区为契机,分阶段纳入多元辅导主体,采用多种辅导方式,对农民进行全方位辅导。

(一)多元辅导,分阶推进,配置适应新生活的“加速器”

为促进村民融入社区生活,湖韵苑社区的新生活辅导致力于让干部、物业公司等辅导主体,在不同阶段发挥各自的辅导作用。首先,“社区是我家”,政府干部前期介入。州城街道组织108名干部提前进社区,干部像检查自家新房一样,帮助居民排查问题,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指挥部安排专业人员整改。对此,州城街道人大黄副主席说道:“要把新房当成自己的家,不让农民带着问题上楼。”其次,“引导专业化”,物业公司后期辅助。湖韵苑社区通过在居民入住中期,引进专业物业公司,借助专业人员,免费对村民进行天然气、用电知识等培训,培训次数分别达30次以上。最后,“离人不离心”,形成可持续性辅导。在居民基本适应社区新生活后,辅导员离岗不离责,撤离社区时会留下联系方式以便继续辅导。对此,街道干部表示:“我们人虽离开,心还要在社区。村民有任何问题和困难都可以随时咨询”。

(二)辅导有料,因类设容,升级适应新生活的“新引擎”

湖韵苑社区的新生活辅导内容,全面精细地涵盖了村民新生活的各方面。第一,日常技能示范,关怀家庭生活。每名新生活辅导员现场演示,手把手教各自负责的8户农民使用日常生活设施,让村民更好的适应新居的家庭生活。第二,特色文化再造,丰富社区生活。社区利用自身特殊环境,打造河岸文化、专栏文化、墙面文化、牌坊文化,形成具有湖韵苑特色的社区文化。通过借助特色文化兴活动,让农民下楼后生活多姿多彩。截止2017年6月,社区已建设5面文化墙。第三,就业培训前置,增添工厂生活。社区在产业园区尚未建成以前,便开始借助企业,对移民进行生产培训,同时依托政府移民教育培训基地进行移民创业就业培训。截止2017年6月,湖韵苑社区已有260人前往社区的服装加工老厂接受培训。

(三)辅导有方,换档提速,握准适应新生活的“方向盘”

在精准细化辅导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巧妙运用辅导方式,使农民更易接受辅导。其一,服务卡随时辅导。相关部门将写有专业维护人员联系方式的服务卡发放到户,以便线上为民解惑。目前社区累积给居民发放水、电、气等5种服务卡。其二,辅导员上门讲解。新生活辅导员为解答村民疑问,上门讲解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讲解完毕后请村民签字确认。据统计,新生活辅导员为社区群众协调解决上楼后的问题2600多项,社区王阿姨提道:“像干部亲自过来服务的情况,过去是不可能的”。其三,服务站固定引导。湖韵苑社区建立社区事务管理委员会,下设10类社区服务站,以定点服务的方式,使居民在日常服务中接受新生活辅导的。

二、提质增速,助力农民市民化“加速度”

新生活辅导是移民社区破解“村社转换”这道共性难题而进行的有益探索,有效促进了移民适应新生活、融入新生活、享受新生活。

(一)提供系统化辅导,变“上楼不管”为“引导适应”

在社区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多元主体提供全方位的辅导,帮助移民逐步适应社区生活。一是专业化辅导。入新社区后,天然气对于村民而言是新鲜事物,为此,社区依托燃气公司的专业人员为农民讲解燃气安全及使用。村民们在新生活辅导过程中获得了至少6项生活技能。二是精细化辅导。新生活辅导员通过瞄准需求,注重生活细节进行入户引导。对老弱病残特殊群体,采取分类细化的辅导方式,让每位上楼村民都有了适合自己的新生活辅导。三是持续化辅导。社区的新生活辅导不是“辅导一阵子,而是辅导一过程”。在入住的前、中、后都有辅导人员进行辅导,即使辅导员撤出社区,村民仍可咨询。

(二)推进人的城镇化,变“泥腿上楼”为“观念上楼”

农民住新楼,更要有新理念。为此,湖韵苑社区以辅导改习惯、提能力、转观念,使村民不仅实现了“洗脚上楼”,而且实现了“换脑进城”。第一,村民“转身”变居民。通过示范讲解等生活方式的辅导,村民们改变了以往散漫无章的生活方式,适应了集中居住的生活,逐渐养成了居民的生活习惯。村民王洪秋表示“现在没事下楼溜溜弯,回到家喝喝茶养养花,还觉着挺得劲。”第二,农民“转岗”变工人。村民通过参加就业培训,获取新的技能,很好地实现了失地农民再就业。“当了一辈子农民,现在咱也在家门口当回工人。”村民王桂荣对此表示。第三,农民“转念”变社民。通过社区特色文化再造,建立了村民的社区意识。通过创业培训,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市场经济中去,培育了风险意识与竞争意识。如今许多村民的日常话题慢慢转变成了“店面房、项目”等。对此,社区干部说道:“我们鼓励移民发展小微企业,将湖产品包装或者深加工。”

(三)助力社区融合,变“入住不满”为“入住享受”

新生活辅导的过程也是帮助居民融入新社区的过程。其一,增加了生活满意度。通过新生活辅导员的前期介入,帮助居民排查问题,使湖韵苑社区的居民实现了水电气暖家家通、户户顺,居民入住满意度达98%。其二,提升了干部好评率。社区借助干部入户辅导这一举措,使干部好评率达100%。村民对干部的态度实现了从“不说话”到“说话”,再到“说客气话”的大转变。其三,增强了社区认同感。湖韵苑社区是沿湖7村组成的移民新区,而社区借助新生活辅导,再造特色社区文化,以文化引领,实现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四)推动了自我管理,变“无序参与”为“规范自治”

社区的新生活辅导不仅带动了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还促进了农民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一是促进了社区居民交往。通过文化再造,扩大了村民的交往空间。村民现在喜欢走下楼,进广场闲聊。正如社区徐书记所说:“现在村民更多地会在广场上碰面聊天。”二是规范了社区公共行为。农民的行为模式不能通过简单的“洗脚上楼”实现,为此,湖韵苑社区通过新生活辅导一系列过程,逐渐改变以往农民入社区公共意识差的情况。村民李在荣对此说道:“现在乱扔垃圾的少了,随地吐痰的少了,大家比以前更注重自家卫生了。”三是培育了社区自治精神。在新生活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以类似楼栋长的身份各自负责每栋楼,在其退出社区时,引导居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了自己楼栋的楼长,培育了居民的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环境的变化,让住户们格外珍惜。村民刘新明表示,自己越来越习惯于社区的生活方式,“之前看成是一种负担,现在则是享受。”

三、以新生活辅导助推农民市民化新起点

东平县探索出“新生活辅导”模式,引导农民实现了由农民向居民的“内生自变”,为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新生活辅导是破解农民市民化难题的着力点

农民市民化不是简单地使农民身份转变,其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民实现从传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但长期以来,上楼农民对“村社转换”之间的不适应被严重忽略,致使移民新社区管理难有序,问题难解决,居民难融合。为此,东平县湖韵苑社区以“有新房,更要有新理念”为思路,通过借助多方力量,从生产、生活、观念等方面给予农民辅导,帮助上楼其更好适应新生活。因此,新生活辅导是助力农民顺利完成、行为模式、角色意识的转变有效途径。

(二)持续化辅导是助力农民适应新生活的有效方式

新生活辅导不是一次性辅导,而是需要进行持续性辅导。在社区建设中,农民往往是带着老一套生产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上楼,而这些习惯短时间内无法立即彻底改变,短期的“样板辅导”势必难以满足农民对新生活的需求。为此,湖韵苑社区以新生活辅导员可持续辅导为人员保障,以服务站可固定引导为平台支撑,以物业公司等企业为持续专业引导,形成了持续性的辅导机制,确保上楼农民顺利适应新生活。可见,对上楼农民的可持续性辅导,是加快其适应新生活的题中之意。

(三)新生活辅导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但长期以来,城镇化建设更重视社区建设的城镇化,忽视了人的城镇化模式还未根本改变。东平县通过新生活辅导,对于农民上楼生活的困境进行全方位辅导,对农民下楼就业开展技能培训,通过湖韵苑社区完善的新生活辅导体系,解决居民的生活、生产、精神等各方面的问题,为人的城镇化创造有利条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