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神山到雷神山 从社区到方舱医院

2020-03-18 08:41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梅涛(左)、汪洋(右)在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采访拍摄。

持续50多天的抗疫采访,我去过不少地方,亲历不少事情,如火神山医院开工、交付,雷神山医院开工、投用、加装钢结构屋面,武昌、硚口等疫情严重的社区封控升级,设在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休舱等。

“火神山” “雷神山”:在建设现场拍摄呼喊

除夕(1月24日)上午,得知火神山医院开建,我和同事梅涛直奔蔡甸知音湖畔。

湖边凄风冷雨,道路泥泞,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工地,面对手机摄像头介绍并记录下开工时的场景,第一手视频资料现场传回编辑部,在湖北日报新媒体平台推送。

现在回想起来,施工现场机器轰鸣,非常嘈杂,我们努力提高嗓门,像是在细雨中呼喊。这呼喊发自内心,是置身新闻现场的真实感受。

大年初二上午,我再次赶赴火神山医院工地。回来的路上得知,雷神山医院开工。当时,并不知道医院具体地址,只大致知道在江夏。我一边往那边赶,一边找人打听。采访车沿着黄家湖大道一路向南,经过军运村北侧的停车场时,那里集结了大型挖掘机、推土机,正在作业……经过多方求证,得知正是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我迅速展开采访,用图片、文字、视频记录历史时刻。

两座医院开工后,我多次实地探访,发出动态报道,为疫情笼罩下的人们送去信心;交付投用之际,我与同事合作完成通讯《与时间竞速 与疫情赛跑》《八方援手托起雷神山》。

社区防控阵地:与确诊患者面对面

2月中旬之后,我转战社区采访,印象深刻的有3个人:武昌东亭社区书记王学丽、武昌北环路社区副书记张忻欣、硚口天勤花园社区书记田耀东。

2月11日中午,我坐在武昌东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采访王学丽。一名中年男子神情沮丧,站在门外喊:“我刚确诊了,请帮我联系医院。”他距离我只有四五米,当时我戴了口罩。王学丽正在吃泡面,口罩刚取下,赶紧又戴上,隔着门问了些情况,劝他赶紧回家,不要在外面跑。王学丽马上加了患者女儿的微信,通过微信语音,告知住院需要准备的事项等。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与确诊患者面对面。这个场景,我写进了报道中。当晚,央视新闻联播也播放了王学丽吃住在社区防控的事迹。

2月12日,我在武昌北环路社区见到张忻欣。这名1991年出生的女孩,几个月前才从东亭社区调到北环路社区。疫情中,社区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确诊,一名居委会副主任、一名党委委员为疑似病例,两名居委会委员在外地,张忻欣带领几名社区群干、专干以及网格员坚守一线,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我跟着张忻欣跑了两天,见她哭过一次,趴在桌上哭完了,她继续投入战斗,拼尽全力做事。此后,我继续在这个社区下沉采访,聚焦下沉干部参加小区封控值守。

2月20日,我来到硚口天勤花园社区采访田耀东。田耀东36岁,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个男性青壮年社区书记。疫情发生以来,他为了救治群众,频繁进出医院,最密集的一天5次。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了田耀东的报道。

武昌方舱医院:以前无法想象的采访

设在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3月10日下午宣布休舱。这是武汉首批开舱、最后休舱的方舱医院。

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16家方舱医院先后投用发挥了关键作用,被誉为“生命之舱”。

休舱前夕,如何记录?我决定进入武昌方舱医院,亲历最后的“方舱之夜”。

在湖北省肿瘤医院医生熊锐大力协助下,9日晚,做好充分防护后,我进入这家方舱医院,采访了最后坚守的医护、即将出舱的病患。

采访的内容,需要记下来。但在进舱前,医生突然告诉我,“笔、采访本、手机都不能带进去,因为里面是污染区。”

我一下傻了眼:这些东西不带进去的话,即使记性再好,也不可能记下所有采访内容,怎么办?

他出了个主意:舱内有专用手机,等我进舱后,用舱内的笔和纸记下采访内容,然后用舱内的专用手机拍照片传出来。

晚上10时进去,凌晨2时出来,整个采访历时4个小时,用掉了3张便签纸,正面反面密密麻麻写满字。医生将其拍成图片,传到我手机上,我再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

这样的采访,以前无法想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