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那一件件战袍

2020-03-19 12:51   湖北日报  

四川援鄂医疗队、简阳市人民医院党员医护人员主动亮明党员身份。 (图片由四川援鄂医疗队提供)

民警代睿的流动“记事本”。 (图片由荆州公安提供)

四川援鄂医疗队与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医护人员合影。 (图片由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提供)

这是一个看似阴差阳错的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90后大连小伙蒋文强本要去长沙,高铁下错站来到武汉,恰遇交通管制。既然留下了,总得做点事。他成为一名志愿者,负责清理医院病区垃圾、拖地消毒。

虽是误打误撞,但他表现特别棒,“把前20多年没干的家务,一下子全干了”。

幽默风趣的他走红网络后,大家亲切称他为“大连”;只因,他的防护服上,每天都写着“大连”两字。

我本无铠甲,白衣作战袍。

“精忠报国!许汉兵。”

“我要代表人类,消灭病毒!美少女战士徐爱晖。”

“段爸,锡婚快乐!待我平安归来!!”

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每一件隔离病毒的防护服,都是战士出征的战袍。

战袍上,一句独特的话语,一幅涂鸦的图案,那是战士无声的誓言。

“过命”的姐妹

张瑾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

照片上的她,身穿防护服,背上写着五个大字“过命的姐妹”。

她是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护士,写字的是和她共同经历生死的四川小妹。

“汶川地震时,湖北倾力帮助过我们。我们是来报恩的!”

1月底,四川援鄂医疗队到达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时,四川护士朱秀丽的一番话,让大家红了眼眶。

喂水、喂饭、清理大小便、抢救危重症患者,四川医护人员事事冲在前面。

面对凶狠的病毒,患者难免恐惧,朱秀丽总是细语安慰。

这一切,张瑾看在眼里,感动在心。

“朱秀丽技术精湛,不仅抢着干活,还毫无保留现场分享经验。”张瑾说,她跟着朱秀丽学到了新技能,更感受到了情谊。

每天,她们共同面对病毒,共同护理患者,共同经历生死考验。

这份战斗中结下的情谊,让朱秀丽忍不住提笔在张瑾防护服上写下“过命的姐妹”。

3月15日,历经一个多月艰苦鏖战,红十字会医院发热一病区完成使命,关闭了。

送走最后一批患者,朱秀丽请“过命的姐妹”在自己的战袍上,画上了黄鹤楼和樱花,写上“加油”“必胜”。

她说,这件战袍是川鄂两地医护人员同生共死、同甘共苦的见证。

“党员”二字让我更坚强

武汉市武昌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16床的大爷想喝水。

看见身旁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写有“党员”二字,他便喊道:“党员老师,我想喝点水。”

“来啦!”

为老人送上一杯温水后,四川简阳的护士长聂姜热情补充,“下次您直接喊‘党员’,随叫随到。”

48岁的聂姜来自简阳市人民医院。和她一起援助湖北的队友共12人,其中10人是党员。医院党委成立援助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要求所有党员亮明身份战疫情、勇挑重担在一线。

防护服上戴不了党徽,那就写上“党员”。

队友刘恒超进入ICU病房,第一次为一位老年患者重建静脉通道时,有些紧张。

老人看到他战袍上的“党员”二字,为他打气:“小伙子,你是党员啊,相信你的技术肯定不会差。”

老人的鼓励,让刘恒超顺利完成任务。“大爷给我竖起了大拇指,又用他那双颤颤巍巍的手给我敬了一个礼,我也立马回敬,当时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刘恒超感慨,“是‘党员’二字,让我更坚强。”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主动亮身份,是责任,更是担当。

“武汉加油,我们为你拼尽全力”;

“有我在,请放心”;

“我斩新冠,携汝赏樱”;

战袍传递着信心和希望。

隔空喊话的惊喜回应

“合肥四十五中陈彦然好好学习!”

这句隔空喊话,曾写在周国红的防护服上。

周国红,安徽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经历过2003年抗击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医疗救援。

出征武汉前,12岁的女儿陈彦然哭成泪人。想到女儿的梦想是去武汉大学读书,周国红安慰女儿说:“武汉现在生病了,如果我不去治,将来你怎么去武汉读书呢。”

在方舱医院忙碌的日子里,她时刻挂念女儿。

女儿上网课的第一天,她发去信息:“好好学习呀,我想看看你的作业。”

女儿回复:“妈,您太累了,多保重吧,再见。”

“一说学习,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就想到了在防护服上写字@她。”周国红选择隔空喊话的方式,叮嘱女儿好好学习。

没想到,这句“硬核”喊话被患者拍下后,火爆全网。

令周国红惊喜的是,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亲自给女儿去信,鼓励她刻苦学习,将来能如愿“常驻”珞珈山!

“这是我们全家永远的精神财富,女儿现在学习动力满满。”周国红含泪表白,“武汉是一座非常有爱的城市,为她付出,再大的牺牲都值了。”

“@安小三(2)班杨奕栾,妈妈爱你呦!”

“邵媚铃,等疫情结束后,我娶你!”

战袍上,字字句句,是对亲人的牵挂,是英雄的铁血柔情。

“四川火锅为武汉热干面加油”

黄维刚说出“我想吃火锅”,同科室的李欢就在他防护服帽子上画了三个串串。

“望串止馋!哈哈,有意思。”黄维赞叹。

“@所有人,愿意支援武汉的放射同仁,麻烦报上姓名+医院+职务。我科室医生日夜上班,扛不住了。”

只因微信群中一个求助信息,1月31日晚,黄维买了3袋尿不湿,逆行武汉。

他随身携带的一份证明上写着: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现有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人民医院CT医师黄维支援我院,特此证明。证明上,注明身份证号、执业资格证号和车牌号。落款盖章的是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

17个小时后,黄维抵达1200多公里外的武汉。

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一样,黄维很快投入到患者诊断和救治工作中。但和其他医疗队又不一样,这支队伍只有他一个人。

一个人的援鄂行动,并没有得到家人的全部支持。黄维正处于工作调整的关键期。为方便照顾两个孩子,他1月31日从沙湾区人民医院离职,2月1日到成都市区的一家医院报到。

“我必须尽一个医生的本分。”让他振奋的是,两家医院都支持他的决定。

黄维的到来,大大缓解了CT科室的压力,也让一位怀孕的医生可以轮班休息。

在一线战斗的40多天里,从早到晚忙碌,他不觉得苦,唯一盼望的是能吃上一顿火锅。医生朋友们到处打听,也没买到。邀请他去家中,黄维觉得太过打扰,便婉言谢绝。同事只好送来辣酱,让他拌饭吃。

“劳累的时候,防护服就是我们的许愿池。”黄维说,有的写上“单身”,马上就有人介绍朋友;有的写上“周黑鸭”,还真吃上了。

“武汉热干面感谢四川火锅。”

“四川火锅为武汉热干面加油。”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份深情厚谊,写在一件件防护服上,刻在武汉人民心里,永不磨灭。

国家博物馆将收藏这件“绝版防护服”

“1901张师傅的酒精、降压药奥美沙”“1501刘姐的电池、奶粉”……

这些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字,写在一件防护服上,全是群众需要购买的物资。

穿着这件“绝版防护服”的是荆州市公安局民警代睿。

社区,抗击疫情的又一个战场。

代睿“跑腿代购”的小区,有多名业主被确诊。封闭管理后,为保障小区97户201人的日常生活,代睿和同事,第一时间成立“红色警戒”冲锋队。

代购的物资太多,防护服没有口袋,拿本子又占手,代睿干脆把每天的代购需求都写在防护服上:“手臂上写的是药品,胸前写的是生活用品,大腿上写的是临时增加的内容。”

每天,代睿和队员们骑着三轮车,按照防护服上的清单,一样样采购。

“平均每天要运送100余份物资,一趟趟跑、一袋袋扛。”代睿说,每次送完物资,水从防护服的袖子直往外流。

民警的付出,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3月12日,当冲锋队向小区群众告别,奔赴下一个战场时,居民纷纷在阳台挥舞红旗,鞠躬致谢。

民警的防护服,引起了国家博物馆的关注。

国家博物馆多次致电荆州公安,要求收藏“记事本”防护服。但平日的防护服,用完就要处理掉。后来,代睿特意留下一件,反复消毒后,准备寄给国家博物馆。

2020,那一件件战袍,是英雄的告白,是历史的见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