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见初心 完美逆行 ——重庆对口支援孝感抗击疫情纪实

2020-03-24 08:53   荆楚网  

1月27日,144人抵达孝感,分别进驻孝感市中心医院、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汉川市人民医院;

2月11日,157人抵达孝感,组成三个小分队,分别支援大悟、孝昌、云梦;2月18日,45人抵达孝感;2月20日,241人抵达孝感;

……

截至目前,重庆市共有18批1636名队员(不含部队)在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其中,7批812名在孝感,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市级医院、孝南区、大悟县、云梦县、孝昌县参与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重庆市赴孝感市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对口支援队(简称“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将医疗队分为6个分队:孝感市中心医院医疗分队、孝感市中心医院东南院区医疗分队、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分队(孝南区)、孝昌医疗分队、云梦医疗分队、大悟医疗分队,另有一个巡回专家组。

这是一种逆行的出征。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奋战在一线,全力以赴救治孝感患者。

他们不仅心怀大爱、救治患者,还分享经验、传授技术,“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与孝感人民一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大战考验,照见初心勇担使命

在重大疫情面前,很容易照见一个人的生命底色。

刘煜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瑜,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内科专家、副教授。

75公里,是孝感与武汉的距离。徐瑜和刘煜亮这对战“疫”中的逆行夫妻,就这样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经常忙得两三天电话都打不上一个。电话接通后,聊得最多的是新冠肺炎。2月14日晚8时后,刘煜亮给徐瑜发了一个“520”的红包。这是两人难得的浪漫。

对于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两人从未退缩。“医生不就是做这些的吗?职责所在。”刘煜亮说。

“有困难、有危险,我先上。”1月30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刘景仑初到孝感市中心医院,有确诊患者必须救治,但该院防护条件达不到国家诊疗规范要求。为了避免队员被感染,刘景仑提出自己率先进入隔离病区救治患者。

所幸,在他准备最低安全程度防护装备时,在医院的库存物资里找到了一批能够达到标准防护的装备。

身先士卒,是这名有21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危急时刻的使命和担当。“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想法,我是党员、是组长,就应该先上。”刘景仑表示。

“我是党员,我愿意为抗击疫情冲锋在前。”得知医院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湖北,重庆江津区中心医院传染病科护理专家和院感专家刘华立即主动请战。

今年8月年满55岁的她,还有近5个月就将退休。17年前,抗击非典,她同样主动请战。

严君,重庆市中医院医生,一直关注着疫情。大年三十,吃过团年饭,他开车去医院值夜班的路上,忽然接到组建重庆援鄂医疗队的通知。没等主任把话说完,他就迫切地回应:“我报名!”

“我是武汉人,也是孝感的女婿,我一直盼望着回来支援。”严君一刻都没犹豫。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要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护师蒋倩倩、护士潘量天说。

“我的老家就在孝感。”35岁的张浩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父母叮嘱我,你应该回去,为家乡做点事情”。除夕夜,张浩请战,2月17日随第四批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出征。

“我是党员。”“我是医生。”“我是孝感人。”使命所在,职责所在。话语朴实无华,但掷地有声。

非常之“疫”,非常之“毅”,迎难而上。

科学防治,凸显生命至上理念

近日,重庆支援队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不同症状患者和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分级管理。这套“患者分级管理”方案落地孝感,已被国家卫健委作为典型做法在全国推广。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全民战役,也是一场科学战“疫”。科学防治,是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关键。

此次重庆派出了精兵强将支援孝感。重庆赴孝感支援队中医护人员达到764人,呼吸、重症、感染、院感专业医护人员占比为72.8%。除了764名医护人员外,还有20名疾控人员,这784人中,拥有高级以上职称的152人,占比19.4%;拥有中级职称的520人,占比66.3%;拥有初级职称的112人,占比14.3%。

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这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突出任务。

孝感战“疫”,如何科学防治?“首先要让医护人员培训,然后进行严格考核。考核不过关不上岗,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才能去救治他人。”

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是最难攻克的关口。

在救治工作之余,重庆支援队院感、重症医学专家通过前期摸查,发现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当地主要存在防护流程不到位,三区两通道设置不合理、医务人员对院感防护不重视和穿脱防护衣不合格以及防护物资短缺等多个院感方面的问题。

重庆支援队制定了相关制度,并多次邀请院感专家、重症医学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为保护医务人员作了最大的努力。

之后,重庆支援队向孝感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提出落实中央“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7条建议。

“我们建议集中现有的队伍、技术、药品、设备形成优势力量,更好实施同质化救治,节约有限的医疗防护资源,将孝感市中心医院和汉川市人民医院确定为孝感全市重症病例定点救治医院,集中救治孝感全市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切实降低病亡率。”重庆支援队领队、前方指挥部指挥长、临时党委书记梅哲介绍。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重庆支援队加强技术创新。

2月4日,重庆支援队与孝感市中心医院合作,为一名极危急重症患者实施了体外肺膜氧合(ECMO,俗称人工肺)支持。此项技术是孝感市首次开展,也是首次应用到当地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

此外,重庆支援队前方指挥部与重庆后方的医护人员,通过微信群、5G网络等形式多次联合远程会诊。

2月11日上午,一场“孝感—武汉—重庆—病房”的四地远程会诊让新冠肺炎患者与专家“零距离”。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张清组织援鄂医疗队重庆中医院呼吸科主任王杰、感染科副主任严君与重庆中医院放射科、ICU、呼吸科等临床主任,及援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重庆中医院副主任姚勇刚等众专家齐聚,通过网络为81岁的胡爹爹问诊,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诊疗意见。

“指挥部,我们这里有一个1岁多的患者,急需帮助。”2月17日下午5时许,重庆支援队大悟医疗分队队长、长寿区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刘凤琼向重庆支援队前方指挥部紧急求助。

大悟县人民医院未配置远程会诊系统,重庆支援队也无幼儿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方面的专家,怎么办?“我们马上组建微信群,邀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专家进行会诊。”前方指挥部当机立断。“孝感市大悟县儿童会诊”微信群迅速建立,重庆、大悟相关专家纷纷入群会诊。如今,该幼儿恢复良好。

重庆支援队在孝感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孝感市中心医院、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东南院区第一例出院患者均为重庆市支援队治愈,其中年龄最大者72岁。

截至3月20日24时,重庆市对口支援队直接管理病例27例,其中,重症1例;新增治愈出院10例。重庆市对口支援队累计直接管理病例1110例。

“援”源不断,同心抗“疫”一家亲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闻令而动,火速集结。

一批批来自重庆各大医院的援助医疗队陆续赶到。

“我想来支援,都是一家人。希望早点结束疫情。”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临床医学(肺病科)医生万承溢说。

兵马已动,粮草随行。

捐赠抗疫专用救护车、捐赠医疗物资、捐赠土特产、农用机械、蔬菜种子、果树种苗,拨付千万资金……“为了一线的战士们!”重庆送往孝感的物资源源不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庆支援队专家团队也注意对孝感医生团队的培养,无私分享经验和资料,通过传帮带,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3月16日,由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帮忙建设的大悟县第一座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正式建成,两日后进行实验室评审。

对孝感医护人员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无肝素血液净化等临床技术培训,进行院感防控、疾控知识等培训;

两地医疗队在抗击疫情中开出了合作之花,也结下了合作之果。3月20日,重庆急救医疗中心与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签约医联体合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护理专科合作协议。

并肩战“疫”,你我同心。你守护我,我感恩你。这是一次生命对生命的守护。

“我们在这里不仅救治了患者,也认识了很多朋友,结下了如亲人般深厚的情谊。”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生李蕊表示,在这场战“疫”里,自己并不孤单。

“昨晚深夜,大悟当地居民冒雨为我们送来了采摘的新鲜草莓。工作人员在目前生活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每天定时送上营养的饭菜。”2月15日,刘凤琼在日志中写道。

2月15日当天,孝感大雪,天气寒冷。大悟当地一家企业马上捐赠了一批御寒物资,“感谢重庆医疗队来援助大悟,帮助我们抗击疫情。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定能战胜疫情。”

“真的没想到,太感谢了,感谢身边的暖心人。”2月5日,来自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的杨世英惊喜地收到生日蛋糕。这个蛋糕,是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泌尿外科医生谢汉平跑遍半座城寻来的。西饼店的老板得知后,爽快地说:“重庆医疗队队员在这个特殊时候过生日,我想尽自己的一份心,钱不收。”

“你们每个人就像是那灿烂的阳光温暖着我,让我一点点远离那黑暗的日子,让我看到那胜利的曙光。”

“在你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我康复出院。这是你们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结果。”

……

一封封感谢信送到重庆医护人员手中。这是心与心的交汇。

“我们给你勇气,你给我们信任,我们并肩战斗从未退却。”重庆市中医院护士刘芮佚感慨。

“这让我知道,这是全民的战‘疫’。我的身后,有整个民族的强大力量在支撑。”

这样的力量,支撑着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救死扶伤,也支撑着更多的医护人员前赴后继。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阳春三月,重庆与孝感,花枝繁茂。阳光下的城市,活力渐次涌流。

感谢这一场“渝”见,让我们更加坚定,勇敢前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