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对东平县单楼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2020-03-31 11:11   中国农村研究院   李 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环境治理主要依靠行政推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致使农村环境治理陷入“政府干,村民看”、“赶浪潮,一阵风”、“投入大,收效微”的困境。为此,山东省东平县单楼村探索出一种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村民自治三者有机结合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新模式。具体而言,即以集体引导为基础,为环保建设“固本培元”;以市场引入为途径,为环境治理“提质增效”;以村民参与为动力,为村居整洁“添砖加瓦”;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为长效美丽“保驾护航”。单楼村通过依实依势的治理方法,明确村庄环境治理责任、激活治理潜力、降低治理成本、实现了有效治理,为新时期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融多元主体,变“单兵作战”为“通力合作”,使脏乱村庄“蜕旧壳”

单楼村调动多方力量,充分发挥集体、企业和村民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一)集体“定调”,把握人居环境基准

作为农村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单元,单楼村村集体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立足村庄治理要求和村民环保需求,打通人居环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是统一规划,聚焦基层实施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泰安市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的要求,村集体认清形势,找准自身位置,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单楼村将新规划与老布局相契合,营造“村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生态新农村,实现村庄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二是资源清整,腾出基本治理空间。单楼村通过“三清理”专项行动,依法拆除了部分荒宅,打通村庄“断头路”;填平了废旧坑塘,将“污水塘”变为“景观廊”;清理了60余亩荒地,统一栽种树苗,将“荒山”变为“绿林”。经过系统清整,扩大、净化了原有的人居空间。三是项目引进,建好基础配套设施。村庄充分利用“七改”工程、“绿满泰安”、“美丽庭院”等项目,抓住有利契机,加强总体规划,整合各方面投入和资源,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二)企业“谱曲”,提升卫生服务质量

东平县全县范围内均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向企业借力,择优选择专业环卫公司参与人居环境建设,村企合作,共同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能力与效率。第一,专事专办,保洁人员职业化。单楼村配有1名专职保洁员,由本村村民担任,每月固定工资为400元。按照“1户1桶”的标准,全村共放置了72个垃圾桶,保洁员每天早晚两次上门收集垃圾。第二,环卫接力,垃圾清运系统化。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长效化农村保洁管理模式,村庄修建了1处垃圾集中堆放点,由清运车定时将垃圾运往镇上进行压缩处理,最后由县环卫点集中处理。系统化的垃圾清运模式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要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创建文明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费用分摊,资金筹措多元化。面对农村卫生治理成本过高、农户无力负担的问题,东平县采取“村民自筹 财政兜底”的环卫筹资模式,即村民每人每年缴20元卫生管理费,其余费用由县财政补贴,为市场化环卫服务持续运进行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村民“合奏”,释放参与主体活力

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单楼村以网格单元体系充分发动群众力量,让村民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首先,私域自理,精准开展。村庄将卫生责任落实到每户的家长身上,家长负责的卫生区域不仅包括自家屋内,还包括屋前和屋侧边(临街农户)的公私交界卫生区。其次,单元互助,差异推进。单楼村按照房屋分布格局,将72户居民划分为9个规模相近的单元格,每个单元格有1名网格员,包保网格内住户的环境卫生。再次,公域共担,协同共施。通过一支由党员、群众、党员后备力量组成的环境整治志愿队,单楼村解决了坑塘和村庄周边道路等公共领域的环境无人护理问题。

二、创环保机制,变“星星之火”为“燎原之势”,为人居环境“添强翼”

单楼村在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常态化、长效化的新路径。

(一)畅通沟通机制,搭好环境治理“连心桥”

通过丰富沟通形式,单楼村将村庄环境治理要求与群众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其一,村委信息公开,传达治理要求。村两委采取“线下 线上”双轮驱动的方式,线下凭借张贴环保标语、“明白纸”入户等形式,提高村民知晓率;线上以微信群、QQ群等为载体,畅通居民了解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措施的渠道。其二,村民协商议事,提出环保需求。单楼村建立了“网格单元议事”、“一事一议”等议事制度,网格员或议事会定期就居民集中反映的环境卫生、生活配套等村庄事务进行民主协商,并交由相关责任主体处理。其三,党群集中评议,商议治理方案。依据每6户村民中有1名“户代表”的要求,全村共选出12名“户代表”。按照“党员 党员后备力量 户代表”的参与模式,单楼村以每月固定召开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平台,由党员带领群众集中讨论环保问题,评议治理方案。

(二)打造激励机制,用好环保考评“风向标”

通过实施有效激励,激发村干部和村民做好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绩效考核,“小考核”促进“大动力”。村庄所在的州城街道实施“每季一排名、年终一总评”的绩效考核检查制度,将环境卫生治理情况与村支书的年终绩效奖金挂钩。绩效考核不仅能提升村干部的工作效能,还能检验环境治理工作成果。二是评先树优,“小荣誉”引发“大能量”。街道主要负责人对单楼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场打分,并召开集中会议,得分前三名村庄的村支书作为先进代表可以在会上进行经验交流。评先树优的工作方法,提升村庄环境卫生工作质量,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三是以奖代补,“小投入”带来“大效益”。街道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中排名前4的村庄,每村奖励10000元;考核排名第5至10名的村庄,每村奖励5000元。借助“以奖代补”这一杠杆,激励村干部和村民为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环境治理效果作出更大的努力。

(三)探索带动机制,拉好环保习惯“牵引绳”

单楼村通过带动帮扶,辐射大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建设,帮助部分村民养成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第一,树立典型,辐射带动。村庄积极动员村民参与“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中来,围绕院子净、厕所净、卧室净、个人卫生净、精神状态好的“五净一好”标准要求,按照得分评选出“整洁庭院”、“美丽庭院”和“精品庭院”,由街道评估验收并授牌。第二,干部示范,以上率下。单楼村支部书记杜延渠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他定期带上劳动工具,在村庄内“举竿子”、“挑袋子”、“捡瓶子”,一言一行中倡导保护村庄环境的风气,吸引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第三,入户指导,对口帮扶。对于卫生和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的村民,村干部主动上门指导,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带领农户一起整理房间、打扫庭院,帮助村民创造良好的家庭卫生环境。

(四)健全约束机制,系好生态宜居“安全带”

为保证村庄生态保护行动持续进行,单楼村通过约束机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村民提出了要求。一是文明规约,“约”出整洁习惯。单楼村通过引导村民商议制定村规民约,不仅对村民的环保职责与权利进行了细化,更对村委会的责任与义务进行了明确界定。村庄与村民之间“双向制约”,摈除陋习,共同维护整洁村容。二是熟人相劝,“劝”出干净村居。村民房屋相邻,邻里之间互相评比卫生状况,以单元长为首的熟人会对卫生状况差的家庭进行劝导。村民杜兆明说:“熟人之间都‘好面子’,怕别人在背后议论,一般大家都会把卫生自觉做好。”三是队伍督查 ,“查”出美丽村貌。环境整治志愿队每周定期逐户检查卫生环境,督促村民垃圾入桶、柴堆入院,引导村民做到院内整洁、院外美观。

三、经验与启示:美丽乡村何以“振长翅”?

单楼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核心,从顶层设计入手,汇集村庄、企业、农户三方力量,形成集体引领、市场运营、全民参与的环境长效管护格局,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山青、水美、人乐的和谐人居“齐鲁画卷”。

(一)多元共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体基础

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单一主体已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农村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单楼村通过明确村集体、企业、村民等环保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落实主体责任,发挥主体功效,合理分担治理成本,变“单向管治”为“多元共治”,协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格局。

(二)创活机制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可见,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和持久性工程。为此,单楼村以沟通为“桥”,提高环保信息畅通性;以考评为“标”,调动环保工作积极性;以带动为“绳”,激发环保参与主动性;以约束为“带”,保障环保行为常态性。通过创活四项机制,保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良性运转。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应以生态宜居为根本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但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实现生态宜居,各地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单楼村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根本目标,通过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将民生工程与生态工程建设并重,让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同步,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与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