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其柱:重构学科体系,提升人的全面健康品质

2020-05-08 14:04   《光明日报》   唐其柱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肆虐全球。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产生深远影响,也让我们意识到,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个人最大的财富,而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兴衰。总结抗疫经历,我谈几点浅见。

兼顾重大疫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眼下,全民的注意力都聚集在新冠肺炎疫情上。但作为医学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正同时受到重大传染病疫情频发和重大慢性非传染病的双重威胁。面对突发重大疫情,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严加防控,把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竭尽全力挽救生命。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重大慢性非传染病对我们的生命威胁并没有减弱。一方面,有严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病死率显著增加;另一方面,疫情中的感染风险和疫情防控的医疗资源调集,导致常规医疗功能减弱,引发主要慢性非传染病的病死率增加,即“次生灾害”。

医学学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做出全新调整。未来的医科建设必须兼顾重大疫情防控、重大慢性非传染病防控、人的全面健康品质和生存寿命提升等多方面内容。

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疗技术创新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发展本身对多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部现代医学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部多学科和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史。从16世纪巴累引入解剖学和结扎止血改革外科,到今天的CT、磁共振、腔镜、机器人手术、质子重离子、高通量测序在临床的应用,都显示了多学科和新技术发展对医学的促进作用。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医学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因此,医科的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广泛吸纳和应用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人文社科等相关理论,加快医学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

聚焦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补短板强弱项

对照我国目前学科分类方法和标准会发现,这些分类方法和标准已经无法完全涵盖医学学科体系所面对的新的重大挑战和要求。我们应围绕“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一核心问题,构建新的医学学科体系,涵盖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全人类,从治疗到预防、从常发到突发,从生存到生活,从长期到长寿的方方面面。

未来医科学科体系应在既往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对有些领域拓展延伸、有些领域收缩扬弃。如生物安全和应急医学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备受关注,其研究和服务对象在于人群,但也直接关系到个体甚至人类生存,必须拓展深挖,补短板、强弱项成为“新医科”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心理社会肿瘤学,涉及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目前癌症尚不能根治的情况下,大量病人带瘤生存,需要长期照料和心理关怀,这些应作为医科学科体系的延伸。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大学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深切感受到,学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科学实践,在于解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重大科学问题。我们在一周内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向全球共享;分阶段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迅速筛选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这充分显示了医学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学科价值,有效推动和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所以,“新医科”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创新潜能,不断推动学科发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医学事业执着前行

医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宽广雄厚的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敢于担当健康中国建设大任的医学拔尖人才。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深切感受到,对医学事业的执着和知识面的宽广对一个卓越医学人才的成长极为重要。纵观医学发展史,许多取得卓越成就的医学大家都是用一生执着一事,坚持攻克疾病,不畏困难、默默耕耘,谦虚厚德、仁心仁术,最后取得成功。此次疫情中,早期正常的分科医疗秩序被打乱后,很多非呼吸内科或感染科的医生也参与救治,宽广的知识面使他们能迅速转换专科医生的角色和技能,很快胜任了新的使命。

(作者:唐其柱,系武汉大学副校长、武汉大学医学部部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