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自立自强 用行动传递脱贫正能量

2020-08-05 08:35   荆扶贫网  

精准扶贫,扶志是难点,也是重点,近年来沙市区岑河镇张场村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形成了浓厚的自主脱贫氛围,涌现出众多事迹突出、群众公认、光荣脱贫的先进典型。

产业兴家 自主脱贫

今年44岁的李建国,家里6口人,19的儿子李生欢患有脑瘫,高额的治疗费常年困扰着这个农村家庭。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鼓励和帮助下,李建国扩大种养殖规模,2016年流转土地100亩种植水稻、黄豆、黄桃,养殖小龙虾,当年即实现脱贫。现在,打理120亩田的李建国已经成为村里有名的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家庭年收入近30万元,夫妻俩不等不靠不要的自主脱贫经历也成为了张场村脱贫攻坚战线浓墨重彩的一笔。

晨兴夜寐 自强不息

童锁生今年39岁,妻子二级智力残疾,母亲患有长期慢性病,儿子还在上学,生活的重担一直压在这个瘦弱的肩膀上。村“两委”专门开发了公益性岗位,安排童锁生为村里清运垃圾,母子二人每年工资收入4.2万元。吃苦耐劳的他每天6点出门清理650户村民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以及道路两侧的杂草送到岑河垃圾站,忙到天黑才回家。2018年在他的主动要求下,驻村工作队帮助其发展了6亩虾稻产业,每年增加收入3万元。他还自学了电焊、泥瓦等技能空闲时间就近打零工,脱贫致富的他脸上常洋溢着笑容。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花甲老人邹中珍去年2.5亩黄桃创收2万元,在张场村引起围观,她是怎么做到的呢?2016年张场村引进黄桃种植的扶贫项目,由于种植年限长,缺乏管理经验,并未受到村民重视。年近70的邹中珍领到黄桃树苗以后主动学习剪枝施肥,驻足田间地头观察桃苗长势,遇到难题便请教“土专家”。2019年邹中珍亩产逾万元的桃树林改变了张场村民最初的看法,都纷纷打理起自家的桃树。3年的精心培育,不仅带领古稀之年的邹中珍走上脱贫致富路,更是给种植黄桃的张场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道德育民 浸润乡风

当下,部分农村存在敬老孝老意识缺失,不尽赡养义务的情况,但张场村民风淳朴。因贫常年外出务工的黄尤富虽收入不高,他仍旧拿出积蓄给父母修建楼房。今年受疫情影响未能复工,黄尤富又主动为父亲粉刷起其经营的“黄家小铺”,一家人其乐融融。黄尤富对父母的回报唤起了张场人对于道德的思考。聂仕柱夫妇同样也是张场村孝老爱亲的一面旗帜。聂仕柱的大哥二哥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居住的田边小屋水电未通,生活难以自理。聂仕柱回村以后,自建房屋将两位兄长接到家中后院居住,由妻子照顾他们的生活饮食。为摆脱贫困,聂仕柱种植水稻、黄豆、西瓜,养殖小龙虾、芦花鸡,每日忙碌的夫妻俩用实际行动阐释了《礼记·礼运》中“弟悌”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扶贫脱贫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且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习总书记曾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所谓扶贫先扶志,在扶贫脱贫攻坚战中,精神扶贫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张场村致力于扶志扶智,开展乡风文明主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唱响脱贫攻坚主旋律,力争早日让贫困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