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制造”助推“指尖经济”!

2020-08-26 09:01   腾讯网  

晨曦初绽,43岁的李忠梅拎着大包小包火急火燎地出了门,一路小跑向村口奔去。

自从今年5月,妈妈制造扶贫工坊在贵州省台江县南宫乡南宫村村口建了扶贫工坊,这位昔日的“留守妇女”便改换了新生活,凭借着精湛的刺绣技艺当上了工坊负责人。

小朋友正在学习刺绣。欧阳光林 摄

到了扶贫工坊,李忠梅放下了手中的大包小包,里面装着的是色彩斑斓的各类绣片,“我现在是这个工坊负责人,除了要完成绣片订单,还要指导其他绣娘,来晚了可不行,每天我都第一个到。”

忙忙碌碌却又充盈着喜悦和希望的新生活,让李忠梅浑身洋溢着光彩,过去因留守在家照顾3个孩子,全家人仅靠丈夫一人外出务工维持生计的窘境已经摆脱。

绣娘在赶制订单。欧阳光林 摄

“每月有800元的底薪,每张绣片或者每件绣品都有提成,一个月可收入2000多元。”李忠梅高兴地说,南宫村的扶贫工坊是全镇第一个扶贫工坊,每天除了南宫村的妇女前来取样或者学习刺绣,周边村寨的妇女也常常过来。“工坊离家近,也方便照顾小孩,还有收入补贴家用,时间也灵活,很适合我们苗族妇女。”

开在村里的小小扶贫工坊,在发挥苗族妇女刺绣技艺,助力脱贫致富方面起到了大作用。

据统计,素有“天下第一苗县”之称的台江县,全县16.9万人口中,绣娘有4万余名。

绣娘们齐聚一起开会。李卓檬 摄

为编织绣娘们的“锦绣生活”,并推广苗绣走向市场。去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投入300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为台江县引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项目,通过设计支持、品牌推广、市场导入、平台搭建、技能培训等五项举措,有效提升台江银饰、刺绣产业层次,帮助贫困妇女就业脱贫。

“平台有了,仍然有不少绣娘难以加入其中。”台江县妇联主席梁鲁慧坦言,有些绣娘住在偏远乡镇,来参加培训都要来回奔波一整天,很不方便。

为了最大限度带动更多绣娘增收,台江县按照“一社多坊众创”扶贫模式,成立“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合作社,在乡镇(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妈妈制造”苗手扶贫工坊,将原来家庭单打独斗小作坊加工变为规范化、标准化工坊生产加工。

台江县的绣娘们在杭州市西湖边展示苗绣刺绣技艺。王建明 摄

同时,在各乡镇按照“一村一作坊”建立手工刺绣作坊,将生产流水线向基层延伸,借助“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根据绣娘各自擅长的不同技艺,互补组合形成刺绣抱团小组,最终实现“小组加工+工坊组装+合作社销售”产业发展新格局。

截至目前,全县建立“妈妈刺绣”扶贫工坊14个,组建刺绣抱团发展小组42个,带动万余名农村妇女抱团发展、携手致富。

“建立扶贫工坊后,再也不用来回奔波,培训、拿样、交货家门口就能解决,方便多了。”台江县革一镇新寨村5组工坊负责人张荣菊告诉记者,凭借这门手艺一个月下来也能赚上千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绣娘们越干越有信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绣娘加入扶贫工坊,大批量的绣品、绣件如何走向市场迫在眉睫。

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认真学习刺绣技艺。李卓檬 摄

据了解,台江县按照“企业(职校)订单、合作社接单、工坊生产”的方式重新构建产业链条,走出原先“有货无市”的窘境。目前,台江县借助职校、企业等销售平台,通过职校、企业将订单统一发放到各刺绣合作社,合作社根据绣品类别等需求将订单任务分配到各工坊,再由合作社对产品进行检验回收,真正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的“一条龙”市场化运作,有力推动了苗族刺绣产业发展。

此外,台江县还引进北京服装设计师协会、尤仑斯设计团队、英国顶级时尚品牌ROLANDMOURET团队等知名设计团队,对台江苗绣手工艺进行系列产品重塑设计,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融合,使产品更加符合市场消费需求,最后由品牌方授权“妈妈制造”扶贫工坊打样加工。截至目前,已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共10件,已完成胸针、香包、饰品、女装等设计产品50余款。

“现在还有两个扶贫工坊正在筹备中,要不了多久也将正式开业。” 据“妈妈制造”项目实施负责人介绍,在下一步计划中,除了在各乡镇逐步增加扶贫工坊的数量,还将扩大扶贫工坊的合作范围,建立苗绣、银饰等多各式各样的扶贫工坊,进一步推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变,实现农村妇女“绣着花、带着娃、挣着钱、养着家”的美好愿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