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在家门口做“打工人”

2020-11-09 16:50   长江云  

推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湖北有着怎样的尝试呢?近日记者来到武汉市经开区进行了实地采访。这里被称为中国甜玉米之乡,也是武汉市的“菜篮子”、“米袋子”。为了让“菜篮子”变成农民的“钱袋子”?区里和省供销社合作,让城里的资本资源、人才资源向乡村倾斜,来看报道。

眼下,正是经开区甜玉米成熟的季节,农民邱昌贵虽然已经不种地,看着8万亩甜玉米喜获丰收,他依然乐开了花。

武汉市经开区(汉南区)邓南街塘江村村民邱昌贵:“原来十几亩地种玉米,一亩地年纯收入也才1000块钱,干完就没事了,现在土地流转了,流转费一年就有一万多,在这里干农机手一个月五千元。”

2017年,省供销社和武汉市经开区主导,引入龙头企业恒大集团,共同打造集现代大田农业、智慧温室、农业科技主题公园、农产品加工园的汉南都市田园综合体。2.7万亩农业用地,从1000余户当地农民手中流转。

武汉经开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何正斌:“我们的提法是致力于打造田园经济共同体,把我们的农民变成股民,前置条件是首先是资源要变资产,资产要变股金股本,我们的农民变为工人。”

也就是说,农民除了拿土地的流转费,还可以作为股本,入股到田园综合体中,成为股东。这样,村民和村集体就能充分享有土地在长期经营中的增值收益。但是,如何让松散的、没有投资经验的农民变成股民呢?经开区通过国有农业投资公司——武汉经开农投,统一流转农民土地,代替农民持股。在综合体中,35%的股份全部属于农民,按5%的年回报率保底分红;而监督、管理事务,都由武汉经开农投公司负责。

武汉经开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正斌:“它解决了一个我们目前中国农村乡村治理体系的问题,把原来松散的难以组织的农民又重新组织起来了,农民的土地表面上是通过的流转,但是它实际上还是土地上的主人。”

农民变工人,劳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里正在建设的亚洲最大温室种植基地,由6个智慧大棚组成,每个都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所有农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都可以人工调节。

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张琼:“未来的农民怎样耕地?不是您印象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这个智慧温室大棚里,这个轨道车就是农民的新农具,它可以移动,升降,管理着农作物的生长。”

汉南都市田园综合体智慧温室项目工程师黄水萍:“夏日阳光光照太大,这就得减照遮阳,温度低的话我们这里是有加热系统,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灯,它不是照明用的,主要是补光的。”

建成后,将有超过2000名农民变工人。而在未来,将有更多这样的田园综合体在湖北的乡镇建成,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上班,成为新型工人。

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处处长李仁华:“围绕推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较好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积极探索“供销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农业合作新模式,实现全产业链深度合作,把汉南都市田园综合体这块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试验田产出的经验复制到全省。”

相关阅读